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来源:广州日报2023-02-21 10:24

  作者:黄明亮(广东省委党校应急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国家安全”置于显要位置,作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章节独立撰写,引人瞩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为此,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深入把握新时代国家安全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国家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国家安全作出战略擘画、全面部署,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概括来讲,主要有三大标志性成效。

  一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能力进一步提高。有效防范化解各类政治风险,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乱象和快速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中有力维护了国家政治安全。面对外部极端打压遏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统筹资源力量,坚决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我们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面对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等活动,采取有力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坚定维护了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二是反腐败斗争和扫黑除恶取得历史性成就,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我们党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三是社会矛盾总量呈现稳中有降趋势,社会治安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工作中发挥出更大效能。

  保证国家安全仍是头等大事

  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保证国家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是有机统一的,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而国家安全的宗旨是人民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安全需求、安全意识也在日益提升。保证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因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和安全就像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保证国家安全仍是当下国家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我国正处于由大国向强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同形势任务要求相比,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不足,应对各种重大风险能力不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路径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征程上,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夯实国家安全发展的基础。首先,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实践一次次告诉我们,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其次,始终把人民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力量,筑牢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一方面,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另一方面,群众参与对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和应对安全风险非常关键。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最后,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强化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任务统筹组织,为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树立大安全理念,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坚持辩证和系统的思维和方法,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

  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需要我们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着重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经济发展风险,尤其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科技安全风险、社会稳定风险、生态安全风险、生物安全风险、外部环境风险以及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重大领域风险。

  全力增强领导干部斗争精神、斗争本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各级领导干部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要敢于亮剑、主动作为,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国家安全事业提供支持。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