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美“印太战略”挑战亚太区域稳定性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美“印太战略”挑战亚太区域稳定性

来源:经济日报2023-02-22 10:43

  作者:岳圣淞(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院副研究员)

  特朗普政府时期出台并延续至今的“印太战略”被普遍视为美国为应对中国区域影响力提升而作出的关键战略调整。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总体上承袭了前任政府“大国竞争”的战略导向,将印太地区锚定为中美战略博弈的核心场域,意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技、人文等领域的政策协同展开全方位对华竞争。尽管美方强调“印太战略”的实施符合域内国家“共同利益”,且旨在建立“自由与开放”的地区秩序,但无论是从其政策目标与资源投入的匹配,还是从政策手段与行动策略的选择来看,“印太战略”都呈现出鲜明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特征。美国“以印太之名、行遏华之实”的战略企图,决定了其“印太战略”的持续推进将对亚太区域稳定构成系统性挑战。

  政治挑战:泛化地缘概念,渲染价值对立,干扰地区生态

  无论从理论、历史还是现实角度看,国际社会对“印太”概念的认知并非约定俗成、毫无争议。在中美博弈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美国大力推进“印太战略”无疑为“印太”概念增加了浓厚的地缘博弈色彩。在固守冷战思维的美方决策者看来,以“印太”取代“亚太”不仅可以大幅拓展对华竞争的空间,为美国及其盟友深度介入区域事务提供借口,而且能够实质性提升美国全球同盟体系在该区域的资源整合与协同能力,使其以更低的战略成本打造以美国为中心的区域秩序。自“印太战略”提出以来,美国在欧洲、大洋洲的部分盟友频繁介入亚太事务,不断对亚太国家内部争端“表达关切”“提供声援”,导致地区局势持续紧张。

  在不断渲染地缘博弈与实力对抗的同时,美国还在推动“印太战略”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价值观导向”,试图将西式“自由民主”价值观确立为衡量亚太地区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准绳”和“标杆”,以所谓“推进地区自由民主、反对干涉胁迫”为幌子,大肆攻击中国的政治制度,抹黑中国的对外政策,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拜登政府上台以来,持续加大对印太地区的外交资源投入,不仅频繁与地区盟友、伙伴举行双多边首脑会议,而且对域内国家和地区展开高频次访问,不遗余力对其展开价值观输出。在此背景下,中美价值观差异被美国夸大为“关乎印太地区未来秩序”的“民主与专制之争”。美国无视地区国家发展水平与现实利益诉求,以意识形态划界强行推动地区秩序改造,其结果只能加剧地区分裂态势,动摇区域稳定基础。

  安全挑战:推动地区安全架构“北约化”,加剧地区安全困境与冲突风险

  安全议题始终是美国“印太战略”的核心。近年来,面对自身区域影响力和相对实力下降的现实,美国竭力渲染“中国威胁”,试图将中国塑造为“破坏区域安全秩序和国际规范的挑衅者”,一方面引发域内国家的安全关切,另一方面为其深度介入域内事务提供法理上和道义上的依据。为提升对华竞争的“非对称优势”,美国还加速推进印太地区关系网络建设,形成以美国同日韩澳菲泰五组双边同盟、美英澳和美日韩两组三边同盟、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五眼联盟”及多对“印太伙伴关系”共同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安全架构,确保“印太战略”的政策实效触及“印太地区的每一个角落”。

  美国2022年最新发布的《美国印太战略》提出,为防止本地区陷入“混乱和动荡”,美军将视印太为“优先战区”,加速落实“太平洋威慑倡议”,大力推进“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明确将朝鲜半岛、东海、台海和南海局势列为“首要安全关切”,并通过与域内盟友、伙伴国和北约盟友间开展高频次、多领域军事行动,不断提升威慑强度,炫耀卖弄其维护区域秩序的能力。

  尽管美国一再声称将致力于维护地区“基于规则的秩序”,确保“印太地区的安全与繁荣”,打造“更加透明、更具包容性的区域安全架构”,但不可否认,美国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开展的一系列政策布局已呈现出明显的“北约化”倾向。在此背景下,部分亚太国家,特别是同中国存在领土主权争端的国家或采取更加冒进的机会主义策略处理对华关系,从而大大增加发生双边军事摩擦和冲突的风险。大多数实力有限的亚太国家则在处理对美和对华关系时陷入两难,不得不采取更加保守、谨慎的策略予以应对。这必将进一步削弱区域国家安全合作的动力。

  经济挑战:罔顾地区现实推动“去中国化”,加剧资源内耗、影响区域复苏

  拜登政府意识到,单纯强调“印太战略”的安全属性,难以有效抗衡“中国日益增长的区域影响”。对于尚处于发展中阶段的大多数域内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升民众生活水平仍是其当务之急。基于此,为提升美国对印太地区的经济影响,拜登政府提出了“重建更美好世界”和“印太经济框架”两项经济合作倡议,主要聚焦印太地区贸易促进、数字经济和技术标准、供应链弹性、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及劳工标准等领域。为凸显其相较“一带一路”倡议的“独特优势”,美国在倡议之初就为其确立了所谓“高标准”“重规则”“可持续”“强韧性”等属性标签,以标榜自身作为“传统区域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责任担当”。但是,部分亚太国家对美国能否践行承诺始终抱有疑虑。事实上,受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目前既不能加入或缔结新的多边自贸协议,亦无法向印太地区投入足够的资金。其所谓的“高标准”“重规则”,实际上源于对西方发展经验的生搬硬套,与域内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求严重脱节。其所谓的“可持续”“强韧性”,意在推动“去中国化”的区域产业链加速形成。事实上,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已经成为域内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最完备的国家,并且已经牢固确立了自己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在此背景下,美国执意推动区域产业链的“去中国化”图谋不仅难以实现,而且还将对域内广大外向型经济国家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受此影响,后疫情时期的地区整体复苏进程势将变得更加举步维艰。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