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旗帜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高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旗帜

来源:经济日报2023-02-22 10:46

  作者:叶小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向世界宣告:“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对世界和平的殷殷期望。

  纵览世界近代史,大国崛起中的冲突被称为难以逾越的“修昔底德陷阱”。究其原因,是随着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延伸,不和谐的“现代性”噪音不断扩大,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关系紧张。

  一是国与国的关系紧张。近代西方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到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对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国家在崛起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和奴役他人来掠夺资源。这虽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但也埋下了它与世界其他部分的仇恨。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的危机与革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等,都反映出这个世界体系自形成之初,就开始走向解构。二战后,这个世界体系的中心区域从西欧到美国重新整合,但后冷战时代的冲突和危机显示,伴随资本主义工业化而来的现代性矛盾日益尖锐,世界体系已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

  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与破坏,生存的基本要素——土地、水、空气等都在遭到破坏。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多起环境公害事件,损失巨大,震惊世界。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西方工业化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危机,引发了全人类的深刻反思。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紧张到寻求和解、和谐,推动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三是人与人的关系紧张。当代西方社会在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化带来了“迷心逐物”的现代病。一些西方国家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泛滥,日益暴露出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等弊病;一些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深陷两极分化、政治动荡的泥淖,难以自拔。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经济怎么繁荣,如果只是“心为物役”,连人类共同价值的底线都不遵守,世界如何和平安宁,发展又如何协调持续?

  “三个紧张”突出反映了西方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背离。那么,出路何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当然也要遵循现代化理论中关于以工业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其与西方现代化的基本逻辑不同,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长处,又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充分利用资本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又有效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中华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液中,镌刻在中国人民的生命历程中,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其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秘诀,皆因有和而不同之“同”、美美与共之“共”。西方现代化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依次发展过程,形成了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的文明观,主张用现代性取代传统性。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把现代性和传统性很好结合起来,探索创立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人民历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洗礼,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我们将继续沿着自主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中华民族在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同时,也向世界庄严宣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奉行“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和对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维不同,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深知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守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的庄严承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努力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对历史、现实、未来的综合判断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旗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