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来源:经济日报2023-03-22 09:58

  作者:张占斌、黄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根本性质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来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政治保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和推进。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党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由党的先进性质决定的,也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巩固起来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质来看,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有资格有能力担当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就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100多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党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一是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二是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三是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劲动力

  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丰富实践,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改革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努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好的制度可以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之间的衔接联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释放制度红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以高效能治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磅礴力量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都需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人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将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