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时代价值及实践进路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时代价值及实践进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3-25 09:58

  作者:彭刚(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彰显出新时代新征程在工农城乡关系布局上的深远谋划,为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凸现出党领导农村治理实践的不断跃升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三农”问题始终是被置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首要问题。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确立了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及方针政策,把农民的利益所需与党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革命规律,将农民看作革命的主要力量,以农村作为革命的主战场,视土地问题为革命的根本问题,通过推动土地制度的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曾未有过的历史巨变,成功探寻出适合中国国情特色的解决农民问题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农村的重大改革举措则是将家庭承包经营引入集体经济运行中,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动能,深化了党在三农领域的治理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党的十九大不失时机地提出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谋求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鲜明呈现出党领导农村治理实践的不断跃升和历史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刻并系统的阐述,对推进乡村振兴也作出了科学规划和详细部署。“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只有实施并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使“三农”问题彻底解决好,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迈进补齐短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合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只有让包括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乡村的所有人共享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繁荣成果,实现城乡协同式发展,这才是应合了整体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要求。要始终围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在产业、文化以及生态等方面蓄能发力,聚焦当地资源、产业的特色,顺应发展规律,以此激发乡村发展振兴的生长点,增强内生动力,不断拓宽农民增收和致富的渠道,从而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农村社会新风尚,注重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的养成,以期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互促的现代化;要把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的治理理念化为全面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着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无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之所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构筑与优化政策和法律同向聚力的治理格局。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以此相应的是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它将如何推进“五个振兴”,如何引导城乡融合发展以及相应的扶持措施、监督检查等内容赋予了法定化的确认,构建起了政策与法同向聚力的乡村治理和振兴的新格局,这无疑为我国乡村振兴的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提供了明确而稳定的全面化制度支撑。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就是党在“三农”领域的大政方针在法治维度的延伸、转化和补充。将乡村治理升格到国家战略高度,这就需要在乡村发展的推进中,谋求更具全局性、长远性、稳定性的治理方式和制度依托。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策具有即时应变性。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冀以将相关政策与法律规范实现有效衔接,达致法的治理与政策引领的协同驱动效能,这必将助推全面乡村振兴在政策与法律的依托下行稳致远,走深走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加强与夯实党的政治与组织优势。乡村振兴,关乎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影响着社会大局的稳定,加强党的领导是实现“三农”新发展的根本保障。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就是人与土地,我们特有的国情现状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所暴露出的农业农村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如此一个庞大的系统化治理工程,必须要有集长期治理经验、显著的治理水平以及强大组织力于一身的领导主体来推动,才能践行好这一使命担当。回顾我们党的百年乡村治理历程,无不凸显着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稳定中所起的统领者作用。注重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既是我们党的执政传统,也是党的执政优势,在完成全面脱贫攻坚步入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能够始终发挥总揽全局、统筹协调作用,为新时代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要健全党委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全面领导作用,落实主体责任,履行对村委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要从政策及法律层面强化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权,从而将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成效,为实现新时代乡村高质量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激发与培育农民主体能动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由此可见,乡村振兴关键点还在于人才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要素支撑,这既涉及到人才的外引,也离不开本土人才的培育,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健全为抓手,通过完善细化相关举措,切实做好人才内培外引及服务工作,因地施策地摸索出符合乡村人才发展的新模式,激活乡村振兴的“人才动能”。乡村振兴还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思想素养提升。要善于把大政方针、惠农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广泛宣传开来,不断加大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以及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整体性综合素质。要引导并深化村民参与自治实践,创新村民议事协商的方式,拓展议事协商的范围,使得广大农民在自治实践过程中不断激发出主观能动性。要继续深化教育帮扶、产业帮扶、医疗帮扶等具体举措,不断提高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籍以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以此来提升农民对乡村振兴的参与度,聚合与强化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以期构筑起全面而广泛的乡村振兴主体力量支撑。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