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围绕主要目标建设质量强国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围绕主要目标建设质量强国

来源:经济日报2023-03-29 09:38

  作者:许召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致力于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久前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主要目标,为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指明了方向。

  提升供给体系质量

  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是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的重要路径选择,也是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大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多层次,对质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还要看到,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需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

  一方面,要显著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从国内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需要更高质量的产品、工程、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国际看,我国产业链环节的质量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在部分工业品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有一定差距,只有不断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才能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取得新优势。另一方面,要持续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我国产业要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离不开质量效益的持续提升。具体来看,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既体现在能够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又体现在持续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等方面。

  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是衡量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的标尺,是引导质量提升的标杆。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意味着符合较高的质量标准,高的质量标准需要有好的标准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质量标准要与发展阶段相适应,适时调整和提高不同产品和服务的标准。要深入推进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二元结构,不断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

  除此以外,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还要具备高水平的检验检测和认证能力。要提升检验检测的服务效能,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支持区域内计量、标准等要素集成融合,鼓励跨区域要素融通互补、协同发展。从事检验检测相关的企业或机构也要提高服务水平,着力培育品牌、提升形象。同时,还要重视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我国产品走出国门提供更多助力。

  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

  没有好的质量治理体系,很多产品就会陷入“优汰劣胜”的低质量困局。一般来说,生产高质量商品和服务需要更高的成本,并通过相对较高的售价弥补这部分增加的成本,获得较好收益。但现实中,很多产品的质量水平并不容易被消费者直接感知,很多高质量商品难以卖出高价,或者提高的价格不足以弥补增加的成本,就会导致生产高质量商品的企业效益低于生产低质量商品的竞争对手,这将造成很多企业不愿意提高商品质量。因此,只有建立并完善质量治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低质量困局,形成奖优罚劣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引导企业产生质量提升的内在激励。

  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完善具有权威性的外部检测制度。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探索建立全国联动抽查机制。同时,还要发挥好平台企业作用,做真做实消费者评价。二是建立健全公开、公正和高效的披露制度。只有全面进行公开、公正和高效的信息披露,才能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和劣质服务的企业形成震慑,对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形成激励。对此,要建立健全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质量披露制度,鼓励企业实施质量承诺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完善质量统计指标体系,开展质量统计分析。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