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向宝云
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中国能否被世界所了解、所认知、所接纳的重要途径,是以国家叙事扭转西方媒体偏见,回应“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重要着力点。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在逻辑在于,通过以故事为载体的讲述,实现国家硬实力、软实力与国家叙事能力三者的高度匹配,从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构建中国故事的发展性、建设性、包容性话语体系,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现实课题。
(一)
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硬核的故事资源。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大多是负面的,它们往往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以及人民财产等带来严重危害和影响。但成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却蕴藏着“英雄叙事”和“胜利隐喻”,不仅能展现出国家强有力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且能进一步地塑造和巩固国家形象,它为国家叙事提供了较为硬核的故事资源。同时,在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讲述中,叙事者对特定文化叙事资源的征用,可以构建起更积极的叙事文本。如在长江抗洪抢险、汶川特大地震、战胜世界金融危机、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中,党和国家成功应对了一次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了一个个重大安全风险,创造了无数战胜灾难的奇迹。
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叙事逻辑。故事需要情感介入,更需要逻辑支撑,没有逻辑支撑的故事往往沦为单调的说教,其效果南辕北辙。与自我褒扬的宣传叙事逻辑不同,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则属于隐性叙事,它强大的叙事逻辑在于“行胜于言”,成功战胜灾难的行为是最好的语言,而事实就是最好的讲述逻辑。
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理性的“他者”叙事。“他者”叙事是从他者的角度观看自我,不仅可以作为“自我”叙事的补充,而且会形成带有他者评价与他者交往中的自我,从而消解交流的隔阂。运用“他者”叙事,即“用别人的嘴来说话”,比我们自己说更有说服力。
(二)
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需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当前,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在世界舞台上还显薄弱,讲好中国故事,须着眼自身发展,以发展为导向,构建发展性、建设性、包容性话语体系。
构建以发展为本位的话语体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将发展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内核,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用发展凝聚共识。发展不仅仅是中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广泛共识性。二是靠发展弥合冲突。紧扣和平与发展主题,可以满足各国的共同利益,弥合发展分歧。三是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发展共筑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四是靠发展带动共赢。中国的发展不是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发展,而是在中国实现复兴富强的同时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创造机会,带动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而实现世界共同繁荣的发展。
构建以建设性为特征的话语体系。建设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通过实际行动改造世界。建设性话语就是以建设性思维为基础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式。建设性话语和建设性思维特点是,以问题为导向,将问题变课题,将课题变解题。它直面问题,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将建设性作为话语体系的功能要素和定位之一,不仅讲中国取得的成绩,也直面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讲清楚问题存在的历史原因、现实背景、中国的解决办法、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公众全面理解中国发展背后的张力,倡导舆论场的理性讨论和交流。
构建以包容性为特征的话语体系。包容性作为一种理念最初出现在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当中。2007年,包容性增长的完整概念开始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及。此后,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会议等重要场合提及“包容性增长”和“包容性发展”。与传统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多元发展,强调在包容和求同存异之中实现“百花齐放”“百花争艳”,强调发展的共赢性、发展进程的协调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后,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包容性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升华。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以包容性为特征的话语体系,更容易形成全世界共同生存和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意识,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深化世界各国之间的开放、合作与文化交流。(向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