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心慧
青年就业关乎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了“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的主要预期目标。2023年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3%,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19.6%,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当前,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服务业较快复苏有效带动就业,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扩大就业政策力度也在加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未来青年就业保持总体稳定有良好基础和条件,但同时也面临失业率高位运行的挑战。为此,应在市场导向和政府促进并重、政策激励和服务助力并举、整体推进和重点帮扶并行的基础上,健全青年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强化政策服务资源支持,畅通青年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与青年就业相关的政策与服务支持体系不断完善。2023年1—3月,人社部会同10部门在全国开展“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活动,截至2月底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服务活动4.6万场,发布岗位3200万个,为营造平稳有序的就业市场环境奠定良好开局。下一步,需要持续推动就业政策精准落实,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在就业政策上,通过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促使企业更多吸纳青年就业;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支持青年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在就业服务上,一是打造常态化就业服务平台。保障岗位信息、政策宣讲等就业服务供给及时更新;设立以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技巧等主题的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开展重点领域企业网络招聘会、行业知名企业线上求职讲座等专场活动。二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帮助未就业青年通过就业指导培训、就业见习培训等提前明确就业方向;组织新入职青年参加学徒培训、技能竞赛等持续增强职业经验。三是加强创业公共服务。通过建设青年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引荐青年创业项目进驻;搭建交流平台帮助青年创业者了解政策和行业信息、学习积累行业经验、寻找合作伙伴和创业投资人;为青年创业提供法律咨询、个体援助和政策解读,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推动供需两端双向发力,拓宽青年就业渠道
当前,青年就业的主要问题是失业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然较大。首先,总量上的压力将长期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以经济增长带动青年就业。一是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青年就业的作用。通过减免房租、办理延期纳税、增加信贷投放等措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为青年挖掘更多岗位资源。二是通过新就业形态推进青年充分就业。在扩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帮助新就业形态青年从业者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实现长期职业生涯发展。其次,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区域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岗位空缺和失业劳动者并存、技能素养和岗位需求存在差距等方面。破解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在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动形成劳动力市场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在供给侧,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学校要前瞻性地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和培养方案。以新生代农民工为核心受益群体实现职业技能培训的普遍性、普及性和普惠性,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力要素质量。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统筹产业布局,吸收乡村青年或返乡青年就业。在需求侧,坚持经济发展就业优先导向,通过扩大企业就业规模、稳定公共部门岗位规模等举措多渠道为青年就业提供岗位。推动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激发青年深入扎根基层、投身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青年就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同时,提高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统筹搭建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引导青年就业观念多元化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最新评估数据表明,2020年全球未就业、未接受教育或培训的青年比例上升至23.3%,跃升到15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一群体将错过个人发展的早期关键阶段,并有可能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面临严重劣势。现阶段,我国青年群体中“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的现象也悄然兴起。智联招聘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去向中仅有50.4%选择“单位就业”,而自由职业(18.6%)、慢就业(15.9%)的比例进一步提升。毕业生求职仍持有求稳心态,对国有企业的热衷度持续上升,期望就业的单位性质中国企占比高达44.4%。面对上述现象,一是设置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引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融合、课程内容与就业指导协同的职业发展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国家需要和自身规划树立职业理想;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的背景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那些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机会的青年就业典型;建立健全覆盖全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劳动综合素质培养助力青年厚植劳动情怀。二是激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的热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扩大“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项目招募规模,放宽艰苦边远地区包括农林类单位在内的乡镇事业单位招聘条件;对有志于到中西部、东北、艰苦边远地区和城乡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落实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高定工资待遇、津贴补贴倾斜等政策,为青年在基层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