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研究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规范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郑飞:文明研究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广度和思想深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郑飞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文明研究角度来看,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扬弃了西方现代性的资本逻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赋予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以中华民族的形式,体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了对西方文明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同时,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广泛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吸纳基础上再创造以补自身之不足,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立马克思主义意义上“自由人的联合体”擘画了光明前景。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遵循“五个坚持”】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辉指出,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遵循“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为目标,鼓励现代工业发展;培育优质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整体效率,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二是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着眼长远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路径,建立长效考核机制,鼓励地方政府立足可持续发展,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三是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培育高素质人才,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三产协同联动,探索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四是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核心数字技术布局创新生态体系,加速传统产业创新模式转变,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新优势打造跨时空的资源分享,深化人力资本结构变革,正确引导数据纳入企业生产,为提升生产效率赋能。五是坚持开放合作,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全面开放体系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
摘编自光明网
【薛姝、李睿婕:为基础研究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薛姝、李睿婕认为,促进基础研究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加强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和建设,需要进行真实、适度、有效的宣传,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促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规律、尊重科学人才的社会氛围;需要充分发挥前辈和当代榜样作用,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鼓励引导新时代的科研人员继承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矢志创新的精神;需要针对科学素质薄弱的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体,加强教育、传播和普及工作力度,鼓励科学家与公众的交流,形成双向交流机制,持续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需要着重提高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激发青少年想象力和对科学的探索欲望,鼓励、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在高等教育阶段选择基础学科方向,培育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志在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摘编自《科技日报》
【乔新生:为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应用制定法律是现实之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针对当前和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应用制定法律是我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必要之举和现实之需。人工智能作为一种不断升级的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不断地修正错误,完善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因此,为人工智能技术制定规则,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人工智能技术是建立在人类现有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智能技术,利用现有信息进行逻辑计算,形成自己的体系,输出作品,使法律规范彻底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库,对于减少纠纷具有先导性作用。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方面,要重视市场准入,更要重视行为规范。制定人工智能法律规范,不是为了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是通过科学的标准助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速度。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