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小满见“新丝”

来源:人民日报2023-05-28 09:58

  作者:季晓芬(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小满时节,蚕茧结成,瓜果渐熟,万物小得盈满。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丝绸生产与小满节气紧密相连,农谚“小满动三车”中的一车即为缫丝车。旧时,江南地区是丝绸产业重镇,不仅孕育了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生产技艺,还衍生出轧蚕花、扫蚕花地等民俗活动。如今,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正焕发新活力。

  加强学术研究,让蚕桑丝织技艺活起来。丝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明和文化标识。如何以全球视野、多学科交叉手段深刻揭示其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为平台,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浙江省台州市台绣刺绣博物馆等单位,以及杭罗、云锦、蜀锦、宋锦、壮锦等非遗传承人合作,让部分失传的传统技艺重现光彩。比如,在对历史文献、出土文物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我馆团队受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保留的民间工艺启发,并在该馆支持下成功复原唐代五彩夹缬,使传统染色技艺灿然一新。中国丝绸博物馆还与多家单位协作,成功复制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研究汉代织造技艺奠定坚实基础。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丝绸相关研究,为深入挖掘和利用丝绸资源、保护丝绸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文化展示,让蚕桑丝织技艺美起来。熠熠生辉的精美织物与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在系列展览中得到精彩呈现。在包含蚕桑和织造两个厅的非遗馆内,“天蚕灵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展览,以丰富的实物和研究成果串联起中国丝绸的时光故事,让观众可以深入体悟绫罗绸缎中蕴藏的造物智慧与文化魅力。正在举办的“一曲新词:宋韵文化创新艺术作品邀请展”,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时装设计师等以丝为媒、以宋韵为文化内核展开创作。展览通过四季节令变化,串联起艺术新作,展现当代雅致生活。

  创新教育方式,让蚕桑丝织技艺传下去。在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当下,国风国潮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中国丝绸博物馆也主动面向年轻一代,不断丰富传播手段,以多元化、品牌化方式实施公共教育项目。其中,与节气文化紧密结合的“蚕乡月令”系列活动,吸引30个省(区、市)的近500所学校参与,累计发放8万多份“蚕宝宝科普套装”,让孩子们在养蚕的过程中感受丝绸生产的奇妙。已连续举办6届的“国丝汉服节”则通过展览导览、专题讲座、汉服之夜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广泛参与。特别是今年的“国丝汉服节”以“佳节有时”为主题,通过对传统节令服饰的创新演绎,阐释文化之美。制作拼布袜靴、蚕茧耳饰、个性布艺等公益课程,丝织技艺现场展示、线上直播及相关研学活动,令不同年龄段受众都能在体验和交流中增进对蚕桑丝织技艺的认知。依托科技赋能,丝绸文化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蚕桑丝织技艺悄悄回归大众视野。

  推进国际传播,让蚕桑丝织技艺走出去。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深耕丝路主题,面向国际开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譬如,为配合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举办“丝艺天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展”,向国内外嘉宾介绍丝绸文化。此外,系列境外展览生动呈现丝绸的起源、生产、传播等过程,展示中国非遗保护成果。今年,还将推出“五彩亚细亚:亚洲民族服饰展”等展览和活动,凸显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打开更多展示丝路文化的窗口。

  小满未满,万物可期。在江苏省苏州市盛泽镇,由一年一度的传统“小满戏”发展而来的盛泽丝绸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正热闹举办;在浙江省蚕桑丝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200余个非遗传承体验设施正在建设完善……在保护、传承、发展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道路上,一颗颗“蚕茧”正在结成,期待未来,更多“新丝”成绮罗。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