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小满见“新丝”

来源:人民日报2023-05-28 09:58

  作者:季晓芬(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小满时节,蚕茧结成,瓜果渐熟,万物小得盈满。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丝绸生产与小满节气紧密相连,农谚“小满动三车”中的一车即为缫丝车。旧时,江南地区是丝绸产业重镇,不仅孕育了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生产技艺,还衍生出轧蚕花、扫蚕花地等民俗活动。如今,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正焕发新活力。

  加强学术研究,让蚕桑丝织技艺活起来。丝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明和文化标识。如何以全球视野、多学科交叉手段深刻揭示其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为平台,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浙江省台州市台绣刺绣博物馆等单位,以及杭罗、云锦、蜀锦、宋锦、壮锦等非遗传承人合作,让部分失传的传统技艺重现光彩。比如,在对历史文献、出土文物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我馆团队受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保留的民间工艺启发,并在该馆支持下成功复原唐代五彩夹缬,使传统染色技艺灿然一新。中国丝绸博物馆还与多家单位协作,成功复制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研究汉代织造技艺奠定坚实基础。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丝绸相关研究,为深入挖掘和利用丝绸资源、保护丝绸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文化展示,让蚕桑丝织技艺美起来。熠熠生辉的精美织物与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在系列展览中得到精彩呈现。在包含蚕桑和织造两个厅的非遗馆内,“天蚕灵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展览,以丰富的实物和研究成果串联起中国丝绸的时光故事,让观众可以深入体悟绫罗绸缎中蕴藏的造物智慧与文化魅力。正在举办的“一曲新词:宋韵文化创新艺术作品邀请展”,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时装设计师等以丝为媒、以宋韵为文化内核展开创作。展览通过四季节令变化,串联起艺术新作,展现当代雅致生活。

  创新教育方式,让蚕桑丝织技艺传下去。在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当下,国风国潮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中国丝绸博物馆也主动面向年轻一代,不断丰富传播手段,以多元化、品牌化方式实施公共教育项目。其中,与节气文化紧密结合的“蚕乡月令”系列活动,吸引30个省(区、市)的近500所学校参与,累计发放8万多份“蚕宝宝科普套装”,让孩子们在养蚕的过程中感受丝绸生产的奇妙。已连续举办6届的“国丝汉服节”则通过展览导览、专题讲座、汉服之夜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广泛参与。特别是今年的“国丝汉服节”以“佳节有时”为主题,通过对传统节令服饰的创新演绎,阐释文化之美。制作拼布袜靴、蚕茧耳饰、个性布艺等公益课程,丝织技艺现场展示、线上直播及相关研学活动,令不同年龄段受众都能在体验和交流中增进对蚕桑丝织技艺的认知。依托科技赋能,丝绸文化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蚕桑丝织技艺悄悄回归大众视野。

  推进国际传播,让蚕桑丝织技艺走出去。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深耕丝路主题,面向国际开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譬如,为配合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举办“丝艺天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展”,向国内外嘉宾介绍丝绸文化。此外,系列境外展览生动呈现丝绸的起源、生产、传播等过程,展示中国非遗保护成果。今年,还将推出“五彩亚细亚:亚洲民族服饰展”等展览和活动,凸显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打开更多展示丝路文化的窗口。

  小满未满,万物可期。在江苏省苏州市盛泽镇,由一年一度的传统“小满戏”发展而来的盛泽丝绸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正热闹举办;在浙江省蚕桑丝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200余个非遗传承体验设施正在建设完善……在保护、传承、发展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道路上,一颗颗“蚕茧”正在结成,期待未来,更多“新丝”成绮罗。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