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锚定互联网打好阵地战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锚定互联网打好阵地战

来源:北京日报2023-05-29 11:01

  作者:陶文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召开了两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分别召开各意识形态相关领域的工作会议,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使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尤其要锚定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打好意识形态的阵地战。

  把握意识形态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方面,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凝聚团结奋斗力量。举旗帜、聚民心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使命任务。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当前就是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应对国内外的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形势下,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西方国家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因此,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锚定意识形态工作主战场。意识形态工作是奔着人去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而互联网上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互联网上的风波并不是很平静。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搞不好会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一些西方政要甚至公开声称要用互联网对付中国。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意大利共产党人安东尼奥·葛兰西很早就提出,意识形态是隐性的、分散的、无处不在而又深入人心的。因此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要展开意识形态的“阵地战”,在一个一个领域进行长期的较量和斗争。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对于网络舆论领域的红色地带、黑色地带、灰色地带,每一个领域都不可忽视,每一场较量都要认真对待。必须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坚决打好、打赢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战。

  进一步动员主力进驻主战场。意识形态是做人的工作,而这项工作首先由人来做。意识形态的斗争,是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就要动员一切积极的有生力量进驻意识形态的主战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部门、领导者,要站到主阵地上,靠前指挥,身先士卒。要组织起坚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专业化的力量。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在内的五路大军,既是研究者、教育者,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士。要把这些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他们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目前这些队伍进驻主战场的比例还比较小,互联网上体制内的在职学者很少,马克思主义类的学者更少,在网络上发出的声音还不够有力,有关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不畅。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要充分发挥专业化队伍的力量,造就我们自己的意见领袖,以理服人,形成声势。

  进一步增强主流平台影响力。意识形态的较量也是平台的较量,既要建立好自己的平台,还要增强在关键平台的影响力。一方面,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网络传播的合力。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另一方面,要在当下最有影响的平台领域发力。越是网民聚集的地方,越是舆情复杂的地方,越要增强我们的影响力。要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要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当下使用最多、在公众中最有影响的地方发力,增强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进一步提升网络治理能力。我们的正面宣传很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诸如有的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生动鲜活不足,群众敬而远之;有的存在模式化、套路化现象,语言生硬、形式刻板,亲和力、贴近性不够等。互联网是一种新的舆论形态,而且形式多样、变化迅速,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舆论规律,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要从以前的“人找信息”,转化为现在的“信息找人”。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在信息生产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要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