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

来源:经济日报2023-05-30 09:38

  作者:沈传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

  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

  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快补上民生短板,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坚持人民至上,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

  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动力源自可期的美好目标,源自内心的执着追求。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奋斗精神更加昂扬。梦想不会自动实现,必须依靠奋斗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成功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号召全党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喊出“强国有我”的口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更加奋发向上。

  必胜信念更加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勇毅前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重大成就,有力坚定了干部群众信仰信念信心,有效增强了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机构,打响改革攻坚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推出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化率达到64.7%。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改善民生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有力应对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沉着冷静、保持定力,团结带领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以顽强斗争精神、高超斗争本领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亮丽旗帜,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表明,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一系列创新突破,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等作出重要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并围绕这些理念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解决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全球治理等领域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新方向、新方案、新选择,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