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价值遵循。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精心摘编多家媒体多位专家的解读文章,以飨读者。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双创”之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钱念孙在《光明日报》刊文指出,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首先要对我们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这需要站在时代高度、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一方面对久远历史的缺失处和模糊处认真考索,拾遗补阙,使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加完整清晰,另一方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寻访搜求,网罗打捞,使历经沧桑而流传下来的古籍得以妥善保管和传承。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不仅需要对历史家底进行摸排清点和保护展示,还要对浩瀚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深入发掘和现代阐释。我们赓续中华文明的历史,并非只是为着发思古之幽情,翻箱底、晒老账,说明过去如何阔绰和辉煌,而是在摸清和了解过往历史进程的同时,着重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以史为镜和知往鉴今。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目的是在新的起点上,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双创”在解答近代以来的时代之问,即“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既超越了简单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又超越了盲目抵制外来思想的文化保守主义,在古与今、中与西的碰撞和交流中,为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指明了具体可行的路径。 【详情】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守正创新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央党校文史部林雅华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谱写中华民族的崭新篇章。一是坚持守正创新,谱写当代华章,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细致深入的学术研究,以尽可能宽广的视野对文化传统进行精细梳理,尤其要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工作,形成较为完整的基于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进一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二是坚持守正创新,谱写当代华章,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以新的文化使命感不断推动“双创”由自发转变为自觉,推动新的思想解放,破除老观念,以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态度,在“民族的形式”与“时代的内容”之外,结合新的技术手段以及新的表达形式,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让其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融通与共鸣。 【详情】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传承好具有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文化遗产
文化的创新、文明的开创,离不开对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传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不仅为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智慧启示与情感动力,也是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宝贵资源。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在《人民日报》刊文表示,我们需要总结摸索出一套立足中国国情、兼具国际视野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一方面,要以理论体系建构与管理制度完善引领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第一,深化文化遗产价值与理论研究,服务新时代文化建设需求。必须站位于大历史观的宏观视野,以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为重点,让中国经验和中国知识助力国际文化遗产理论的发展。第二,加快完善文化遗产管理的顶层设计,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要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统筹协调平台和机制,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体化;同时进一步完善系统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建构起文化遗产社会功能性分级分类管理体系,解决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难题;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机制,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另一方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拓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路径和方法。从阐释体系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文化遗产转化路径,突破以往行政区划和遗产类型的壁垒,以系统性的视角搭建起文化遗产“保护—阐释—传播”的解决方案,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文化遗产研究的国际化合作,围绕人类文明重大主题与使命,广泛开展文化遗产的多形式对话,共同推进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和交流,为联合申报世界遗产提供智力支撑。 【详情】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张卓然在《学习时报》刊文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修炼好“内功”。只有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好,做到“形于中”而“发于外”,才能夯实国际传播工作基础,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一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二是要更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