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科技自立自强、革命文化传播、制造业发展、乡村文旅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亓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亓光认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必须有效应对发展环境变化,真正把握发展自主权,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必须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不但要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更要在关键问题、重点领域上推进纵深发展。要找到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战略性转变,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需要解决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在科技难题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基础上,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实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必须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建设世界人才中心,让一流科学家、顶尖创新人才在中国找到发展机遇、建设创新平台、开展前沿研究、实现交流合作。要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为支撑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立健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持续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摘编自《光明日报》
【郭建晖:以创新手段推动革命文化传播取得新成效】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郭建晖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不断从革命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当前,5G、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网络信息传播呈现移动化、个性化、休闲化、互动化等特点。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通过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首先要创新传播形态。互联网时代推进革命文化传播,需要创新理念、优化路径,不断增强革命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次要注重融合联动。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需要规划好布局、统筹好资源、完善好机制,推动各类媒体之间互动协助、同向而行。打造全方位、多样态融媒体传播渠道,实现革命文化在不同传播平台联通互动,形成跨渠道传播矩阵,不断增强传播合力。最后要依靠技术赋能。当前,随着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内容和技术相互驱动、高度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可以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对策划、采集、生产、审核、分发、接收、反馈等全产业链进行智能化改造,努力提升内容生产效能,并将其有效运用到革命文化传播中。运用算法、大数据等技术,准确了解受众文化需求,更加精准地提供相关文化产品。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李晓华:瞄准重点领域推动制造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际产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晓华认为,我国制造业升级需多头并进,兼顾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做强做优以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一方面要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既要抓住数字技术不断成熟且向制造业扩散应用的机会,加快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与环节的应用,又要根据我国地区间要素禀赋异质性大的特点,促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从东部地区向要素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尽可能保持我国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成本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促进高技术产业做强做优。扩大中间产品的供给能力,通过加大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研究的投入,向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更高的中间产品领域攀升;提高终端产品的技术水平,全面增强终端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方面能力,全方位提升产品性能;增强复杂产品的集成能力,提高产品架构的开发设计能力,增强对全球供应链中原材料、零部件等供应商的吸引力,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还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用好超大规模人口、国土空间、经济体量和超大规模市场等方面优势,推动技术突破和迭代升级。综合技术发展阶段和应用前景进行研判,选择前景巨大、具有基础性影响的领域进行前瞻布局,通过在研发投入、应用场景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技术突破,推动未来产业的形成及其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
摘编自《经济日报》
【彭婵娟:持续优化乡村文旅发展模式】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彭婵娟表示,为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节奏和消费需求变化,乡村文旅行业需加强科学治理,既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行业治理体系,也要探索优化产业发展模式。要筑牢根基,强化以“农”为基础的产业支撑,擦亮乡村旅游富农惠农底色。引导发展基于“农业+”的乡村旅游项目,增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性。引导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增加游客与乡村的“黏性”。引导乡村旅游项目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相融合,将乡村旅游项目与现代农业、乡村建设、乡村文化相融合。要破除瓶颈,创新政策支持和服务方式,突破产业发展要素制约。不仅要强化人才支撑,“引进+培养+培训”多头发力。还要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推动乡村旅游“水、电、路、气、网”以及公共厕所、景区(点)指示牌等基础设施现代化。要创新机制,探索创新运营管理机制,推动旅游与乡村社会治理良性互动。积极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用,鼓励村集体与专业旅游公司合作成立股份制公司或者合作社,村集体和企业共同负责乡村文旅项目开发、运营和管理。有效利用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项目资金,并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和支持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途径方式。充分凝聚基层干部群众力量,突出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文旅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