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扎根田野 从实求知
——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兼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麻国庆
“作为一个民族学研究者和人类学者,要迈向田野,更要有家国情怀。”在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麻国庆始终秉持着导师费孝通先生“从实求知”的理念,扎根田野、扎实调查,在人民中获取知识,用知识造福人民。
麻国庆本科就读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费孝通先生的《民族与社会》。作为一个来自内蒙古民族地区的青年,书中关于民族及其发展的思考激发了他浓厚的兴趣,此后,他开始接触民族学、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先后考取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硕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
在北大读博期间,麻国庆师从费孝通先生。时值世纪之交,费孝通先生特别关注国内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提出“小民族、大课题”“小民族、大政策”,并建议国家民委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研究。2000年,麻国庆参与了“中国十万人口以下少数民族调研团”,负责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调查工作。在对鄂伦春自治旗7个猎民村的调研中,他看到了狩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由生产方式转变带来的文化社会失衡等问题。围绕国内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和出路,针对他们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面临的社会文化变迁问题,麻国庆延续了费孝通先生“保文化”“保人”的研究思路,他认为:“保文化就是保命,保住人也才会有文化,因为文化是人创造的,它是保命的工具。所以一切要以人为本,才能得到繁荣和发展。”
秉持着这种人文情怀,麻国庆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时,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尊重、学习他们的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作为一个学者,从实际出发探求知识,是做研究的基础。做少数民族研究,一定要将心比心,对少数民族要有感情。”正是因为这种真挚的交往,他与少数民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长期扎根田野的一线经历,让麻国庆掌握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状况的一手资料,他将这些鲜活的案例置于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下,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著有《家与中国社会结构》《走进他者的世界》《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土而出:流动社会的田野呈现》等多部专著,并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中、日、英论文一百多篇。
麻国庆多年来致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发展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历史发展变迁的结果,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历史与政治遗产,另一方面凝聚着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和社会基础。在总结与回顾这些内容的基础上,麻国庆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与区域研究等多学科视角,撰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十二讲》一书,这是他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在书中他细致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术脉络、基本内涵与逻辑结构,并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与区域性、社会与文化、记忆的多层性与公共性等不同理论维度展开讨论。
谈及如何在现代化道路上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麻国庆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56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要求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一方面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各民族共同建设现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要通过推动各民族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得更加牢不可破。”(光明网记者 郝悦)
嘉宾简介:麻国庆,汉族,内蒙古人,生于1963年9月,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师从费孝通先生。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兼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国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2021年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民委领军人才等,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连续多年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2013年以来),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民族学导论教材编写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读本》主编。2021年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负责人、2022年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与区域发展研究、全球化与跨区域社会体系研究等。著有《家与中国社会结构》《走进他者的世界》《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人类学的全球意识与学术自觉》《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土而出:流动社会的田野呈现》等多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中、日、英论文一百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