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华文明、县域碳达峰碳中和、农业现代化、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邢广程:为传承和巩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贡献史学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指出,古往今来,历代中国人民都用自己的行动维护着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面向未来,我国历史研究工作者应不断深化研究,为传承和巩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贡献史学力量。一方面,做好重大学术问题研究。要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讲清楚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另一方面,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大一统传统和理念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我们要继续做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深度研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大一统传统与现代国家统一的有机衔接,不断筑牢中国人民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同时,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我们要着力提高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研究水平,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深入总结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实现、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经验,推动有关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历史研究不断走深走实,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
摘编自《人民日报》
【韩融: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县域碳达峰碳中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韩融认为,县域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应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其中应特别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发展和减排不能割裂开来。其中,能源碳强度反映的是能源结构,能源碳强度的降低意味着能源使用量的减少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这也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关键环节。二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从变化趋势上看,碳排放和GDP应呈现“剪刀差”,应坚持分类发展,整体与局部相协调,不能“一刀切”。三是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现阶段减排减的是相对量,是“率”。从长期来看,减排目标会从相对量逐步过渡到绝对量。所以,县域必须切实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当下工作与长期目标协同推进。四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要相互补充、协调统一,为低碳发展提供双轮驱动。有为政府遵循市场规律办事,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就能一举多得。
摘编自《光明日报》
【郭珍: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授郭珍指出,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与市场的多重约束,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压力依然存在。而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大抓手。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环节数字化水平,发展智慧农业,可以显著降低物化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实现增产又增效。例如,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等手段,动态高精度监测动植物环境(土壤、水、大气)、生命信息(生长、发育、营养、病变、胁迫)等,可以实现科学施肥、精准饲喂、节水灌溉、病虫害预警防治等生产过程的精准管理,有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提升农业流通、消费、服务等环节数字化水平,同样可以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综合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实现物流、配送、仓储高效管理;发展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创新发展共享农业、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模式。另外,还应注意到,数据的体量和质量决定着数据为农业创造价值的潜力。要加快推动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联网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覆盖水平,增强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网接入能力。同时,应加快数字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避免形成“数据孤岛”。应建立数据标准、数据接入与服务、软硬件接口等数字农业标准规范,将更多的数据、运算力、技术汇集在一起,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字经济在助推农业现代化上的潜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
【王利明:多措并举有效实现平等保护,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王利明表示,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可以说,平等保护是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具体到法律实施过程中,平等保护应当以负面清单为基础,根据负面清单对民事主体实施的行为进行法律评价。第一,市场准入。需要清理各项投资审批事项,为民营企业松绑减负,对禁止进入的清单需要不断“瘦身”,压缩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限制范围,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形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商业模式创新。第二,经营保障。对市场主体经营权的限制,必须要有法律依据。不能随意限制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得打着合法的幌子随意插手民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活动,不能对民营企业合法正当的经营活动进行不当干预。第三,市场监管。要进一步准确实施反垄断法,加强对行政垄断的规制,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反垄断的目的是发挥市场竞争作用,如此才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第四,权益保护。政府要严格执行合同,依法保护产权,增强民营企业的合理预期和信心,依法行政必须充分尊重、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权。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从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审判和执行等各个环节保障涉案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北京日报》
【吴少进: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传播普及党的创新理论中的重要作用】
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南宁师范大学基地教授吴少进指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基层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在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充分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传播普及党的创新理论中的重要作用,是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的题中之义。一是彰显大众化的理论品格。准确把握人民性这一党的创新理论的最鲜明品格,传播普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观点,传播普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观点,展现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为民情怀。二是善用大众化的话语表达。凝练群众听得懂的话语表达方式,围绕广大群众的接受习惯和接受能力,把理论的政治话语转化为群众的生活话语,把理论的一般阐述转化为本土案例;摸索群众听得进的话语表达方法,将党的创新理论、决策部署细化为与群众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小话题,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演绎大道理。三是契合大众化的认知方式。善于借助沉浸式传播的新技术,用具有冲击力的视觉、震撼性的听觉生动呈现党的创新理论得以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经验、现实条件,引导群众深度沉浸其中、自觉跟随体验,实现精神和情绪的同频共振;结合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所困所惑采取主题探讨式互动、结合群众生产过程中的创新创造开展案例分析式互动、结合理论传播效果评价的实施组织角色换位式互动等多种互动体验方式,通过真切的探究体验不断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