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人类现代化实践、文明包容性、超大规模市场、城市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邓务贵:人类现代化实践新图景】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务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源于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总结提炼,展现了人类现代化的实践新图景。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实践原点。在一百多年的伟大奋斗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探索过程。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致力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实践逻辑。与西方现代化实践所导致的社会对立与动荡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致力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与西方现代化实践所导致的贫富差距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西方现代化实践所导致的生态危机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西方现代化实践所导致的世界冲突与不安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统筹兼顾、系统推进的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系统思维,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使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学典: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来自于文化发展的自信开放】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认为,中华民族长期高度发达的文化,有助于形成强大文化定力和文化自信。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让包容性成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秦汉以后,中国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大一统国家,发展出在古代社会较为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相对完备的治理体系。高度发达的文化、统一稳定的国家、治理有效的制度、勤劳坚毅的民众,加上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历代“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让中华文明在人口数量、经济实力、政治发展和思想文化上长期领先于世界,不仅对周边少数民族保持着巨大吸引力,对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也作出巨大贡献,产生深远影响。中华文明长期高度发达、绵延不断,让中华民族从未向外部敌人屈服,也发展出鲜明的文化主体意识和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这种心态并不是盲目的文化优越和文化自大,而主要表现为对如何看待天下、如何与天下共处的一种自信博大胸怀。中华文明长期高度发达并具有文化自信,不仅能消解外来文化的冲击、入侵,更发展出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吸纳多地区、多民族的不同文化,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促使民族文化不断新陈代谢、创新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
【王一鸣:推动经济持续好转要充分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经济的独特优势。充分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是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的重要条件,也是开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路径。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要把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显现,必须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最终消费带动供给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运行持续好转。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要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必须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也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帮助小微企业恢复元气,恢复和增加就业岗位。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要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框架。扩大消费,需适应不同收入群体消费层次的差异,增加多样化供给。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松绑限购等限制性措施,满足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汽车购买使用管理,并通过扩大城市路网和建设立体停车场缓解拥堵和停车压力,促进扩大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消费;增加中高端教育、医疗等服务供给,满足中高收入群体多层次消费需求。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要创新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清理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快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打通农民工在城镇落户通道,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被抑制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
摘编自《北京日报》
【王凯:新时代城市建设要统筹三大空间布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认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工作应始终坚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努力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典范之城。第一,坚持产城融合,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应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均衡和以水定产、以产兴城原则,推动形成起步区、外围组团和特色小城镇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职住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创新空间。第二,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打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应始终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城市建设的根本遵循,努力营造高品质城市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打造便民利民生活圈、积极开展智能城市建设、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第三,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应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城水林田淀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成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强化城市建设与生态空间融合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统筹好城市建设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的关系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新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