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经典悦读系列丛书》第三辑首发暨座谈会在南国书香节举行
首页> 理论频道> 新书推荐 > 正文

《经典悦读系列丛书》第三辑首发暨座谈会在南国书香节举行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8-21 16:20

  8月18日,“经典新时代 悦读新思想——《经典悦读系列丛书》第三辑首发暨座谈会”在南国书香节广州琶洲会展中心举行。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钟明华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曙光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广东省委党校联络指导处李新慧处长,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以及来自广东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媒体及读者代表近百人参加会议。

《经典悦读系列丛书》第三辑首发暨座谈会在南国书香节举行

《经典悦读系列丛书》

  肖风华介绍了图书出版情况。这套丛书自十年前开始策划,当时主创团队和出版团队共同的初衷是出一套能够让社会大众真正读得懂的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书,把深厚的理论用接地气的话语表达出来。2014年出版第一辑以来,图书逐年重印,目前已售出30多万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成为出版社的品牌图书。本次首发的第三辑延续以往的写作风格,从崭新的视角对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不少富有思想性的观点,并融入原创插图、微课视频等形式,更加全面深入地解读经典文本,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让读者更加愉悦地阅读经典。

《经典悦读系列丛书》第三辑首发暨座谈会在南国书香节举行

丛书作者代表陈培永分享写作感悟

  丛书作者代表陈培永向大家分享了创作本套丛书的整体思路与写作感悟。他指出,编写这套丛书的初衷,不只是带领大家读经典,更是希望引导大家一起研究经典,希望大家不是简单地把经典著作当作外在于我们的对象来理解,而是能够尝试融合自己的阅历来研读,从经典著作中寻找到洞察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的智慧。在写作过程中,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做文本的深度耕犁者,要透过文字的表象来感悟内在的思想,挑战自己的思想深度;要从学术走向思想,要立足时代、回应时代问题,并用朴实的语言将深刻的理论呈现给读者;要把事当事业干、把事干成事业,克服困难,为大家呈现出更多的智慧火花。创作团队希望开拓出以写作者本人为主体的、以时代和问题第一的研究路径,尝试探索形成一套从经典著作中得到启发、回应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系列作品。丛书第三辑的出版使自己站在新的起点上,未来丛书还会迎来第四辑、第五辑,这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也将是一项极具价值的事业,希望能够给予阅读者更加愉悦的阅读体验和生活智慧。

  漫画作者李新慧以“选择人迹罕至的那条路”为题,现场展示了她为丛书绘制的漫画插图,展现出十年来本系列丛书创作团队同心协力的辛勤付出与互相促进的成长历程,表达了对丛书第三辑出版的激动心情与对出版团队的衷心感谢。

  与会专家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林建华指出,阅读经典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高度重视的传统和方法,吸纳是一种本分和能力,输出是一种境界和奉献,《经典悦读系列丛书》的出版有利于放大巨人思想的力量,激荡起新时代的回响,使经典成为宝典、热点。

  钟明华指出,本系列丛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研究的创新成果,对广大的理论工作者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如何实现从一种理论形态向常识形态的转换,这套丛书在语境转换、叙事转换、话语转换上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陈曙光表示,本书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用朴素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文字通俗、有理论张力;二是以当代的视角解读历史的经典,直面当代中国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三是它将悦读提升为大众阅读的新形态,开创了大众阅读的新方式。

  李冉认为,这套书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漏斗”,为大家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中筛选出有用信息、确立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提供了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包括关注社会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富有大众情怀以及正向求解四个层面。

  解丽霞以“六个面向”高度肯定了这套丛书的特色,即:面向经典的本质内容、面向文本的阐释难题、面向理解的愉悦体验、面向阐释的知识生产、面向时代的核心问题和面向文明的价值规约。

  关锋评价这套以“悦读”命名的系列丛书做到了名副其实,丛书23本小册子各具特色又集中发力,达到了学理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实现了原理、道理、学理和事理的综合,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现实关切,做到了对经典的“互文性阐释”。

  《经典悦读系列丛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文献,聚焦基本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从现实出发重新研读与诠释经典著作,以经典关照现实、以书香启迪心灵、以思想指引实践。丛书力图通过“新读”使经典现实化、生活化、趣味化,以平实的写作风格、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讲述深刻的哲理,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精髓,感受思想的无穷魅力。本次首发的第三辑延续第一辑、第二辑写作风格,对《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反杜林论》《论住宅问题》《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经典篇目以崭新视角进行了深入剖析。(供稿:广东人民出版社)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