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国式现代化、教育数字化、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耕地保护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允熠: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华文明放射出时代光彩】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允熠指出,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一条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和拓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另一方面,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实践要求,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文化根基。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将不断铺展开新的时代画卷,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人民日报》
【姜玉峰:数字教育要主动变革、积极作为】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姜玉峰认为,数字化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浪潮,教育与数字化的碰撞,必将推动教育发生深刻变革。数字教育不仅有助于推动教育更加公平,也能够有效提升教育质量。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教育要主动变革、积极作为。用数字化转型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强化基础的软硬件设施建设,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真正建设好、使用好和发展好教育新基建。在数字素养培育方面,要面向师生培养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素养技能,完善职前职后一体化数字素养教学体系和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提高教师数字素养;优化完善课程设置,培养技能型、创新型和复合型等数字人才,加强学生信息伦理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数字化思维。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越、王晓明:布局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越、王晓明认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我国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推动多学科和多部门创新合作,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全流程,探索新型未来产业技术策源与应用的组织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对于探索我国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发展路径具有重要作用。按照“十四五”规划,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将重点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推进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在前沿领域技术路径选择中,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可以通过“前瞻技术预见”与“战略项目筛选中的技术多路径探索”等形式促进颠覆性技术供给。二是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将成为推动跨部门多学科协同合作的创新平台,通过推动跨部门合作与跨学科知识融合,支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技术发展,搭建面向未来技术应用场景的联合创新平台,促进企业需求与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对接,不断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进行未来产业关键领域协同创新。三是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将成为我国前沿技术成果转化的有力支撑,通过与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有效协同,统筹相关创新要素,形成对于前沿技术成果转化的有力支撑。
摘编自《科技日报》
【刘奇: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做好“藏粮于地”大文章】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刘奇指出,当下由于粮食生产效益比较低,耕地使用不规范,有必要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非耕化、非“绿”化和非劳化现象。遏制非农化用地应坚持落实和监管并重,责任分解从严从细从实,依法依规、科学有序推进耕地保护与土地开发利用。防止耕地“非粮化”,要继续增强粮食生产的政策资源支持力度,探索形成与粮食生产挂钩的补贴机制,激发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主体重农抓粮积极性。遏制“非耕化”,需要坚持引导与服务并举,加快构建新型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支持具有一定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相关公益性服务,加快小型智能农机具的研发推广以缓解人力不足。遏制非“绿”化需坚持理念与实操齐抓,坚决贯彻“绿色化”发展的新理念,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多措并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遏制“非劳化”需坚持劳动比财产优先,对于不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随意圈占土地应予禁止,对于靠占有权长期出租土地的不劳而获应通过适当化方式逐步化解。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