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来源:经济日报2023-09-11 10:08

  作者:郭珍(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授)

  农业农村部前不久印发《关于抓好洪涝灾后恢复生产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超常规举措,落细落实农业灾后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十项措施,坚决打赢抗灾夺粮食和农业丰收这场硬仗。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等因素变化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还需进一步优化、拓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才能形成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增加粮食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但增加粮食产量不能过度利用、透支耕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资源。应将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农业智慧、生态思想等要素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精准农业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从而实现粮食产量增长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还要发展生态产业,助力采用可持续集约农业技术的粮食生产主体获得更高收益,以激发其长期进行可持续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通过处理好粮食系统中短期与长期、生产与生态的关系,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受生产条件、技术水平、消费意识等影响,我国粮食损失与浪费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从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全链条多环节开展节粮减损行动,相当于增加了“无形良田”,不仅能增加粮食供应,还能节地节水、节肥节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测算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个至3个百分点,实现三大主粮损失率减少40%,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100亿斤,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有助于稳产保供,是保障粮食安全最现实可行、最经济合理的途径。目前,我国在节粮减损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监测体系以及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将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

  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又一重要途径。由于粮食安全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属性,长期以来,更多的是由政府采取农业补贴、最低收购价、产粮大县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来保障,但单纯依靠各级政府主导和投入也会产生问题、出现短板,如导致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与优质产品供给不足等结构性矛盾,且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抬升的趋势下,单纯依靠财政支持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不大、效应不强。还需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降低保障粮食安全的成本,提升保障粮食安全的效率。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可以促进政府和市场在粮食安全保障上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实现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战略要求与充分发挥市场调节配置功能的统筹协调。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是在政府规划、引导、支持下进行的,以产粮大县集中且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良好的主产区域为重点,立足水稻、小麦、玉米等生产供给,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以构建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融合并协调发展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为核心,可以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打造生产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集聚集群融合、绿色优质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关键支撑。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