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治国
今年以来,多地在人工智能领域谋篇布局,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广泛应用,重塑产业经济结构。
7月份,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上海市表示即将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实施大模型扶持计划,鼓励创新主体研发具有前沿竞争力的大模型,提高大模型智能算力。5月份,北京市发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将布局一批前沿项目,推动人工智能自主技术体系及产业生态建设;深圳市印发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的行动方案,提出18项举措,涵盖增强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强化要素供给等多个层面。除了一线城市之外,成都市也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经费支持,以直接提供资金补助的方式激励人工智能发展;山东省明确提出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旨在放大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效应。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发挥好这一效应,要从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强化智能算力、产业能级跃升、人工智能领域的立法工作和社会领域治理工作等层面,助力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要聚焦AI大模型,构建智能算力承载网。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相结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我国蓬勃发展,涌现出各种大模型技术群。AI大模型不仅综合运用各种计算系统技术、算法理论,更需要AI芯片、传感器等强大硬件为其提供数据存储和算力支撑。有关方面应协同创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广泛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研发机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支持自然语言、通用视觉、语音识别等多模态交互的多任务,加速模型迭代升级。通过政策引导人工智能创新投入,构建大规模智能算力承载网,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和应用赋能。
还应拓展现实场景应用,促进产业能级跃升。应持续研发商业通用模型和行业专用模型,关注现实场景应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重大需求,开发影响力大、示范性强和带动面广泛的应用场景,形成技术供给和应用场景需求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创新体系。建设人工智能标杆性企业孵化器,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独角兽”、冠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逐渐将人工智能大模型拓展到多个行业,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引领产业高端化能级跃升,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应用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要保证安全可控,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立法工作。人工智能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要在保证安全、可控和可靠发展的基础上收获科技革命的红利。今年6月份,人工智能法草案被列入《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未来有必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立法研究,规范和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道德规范与伦理原则。加紧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审查、获批许可制度,研发企业或个人在进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之前,应进行科学、伦理和合法性审查,获得相应许可或批准方可进行。通过健全公开透明的人工智能监管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安全可信并重的态势。
更要以技术发展为契机,引领人工智能社会领域治理。人工智能技术正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对社会治理思维的转型提出迫切要求。传统的社会组织治理理念将逐步跃迁为共同体、智慧化治理理念,并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条块分割向立体网络化优化。可借助人工智能的高效、安全优势,充分利用算力集群资源,逐步开展政务服务行业专有模型训练工作,赋能“接诉即办”等行政服务场景。探索大模型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大脑等城市管理公共平台开放数据接口并引入大模型辅助挖掘价值信息,不断驱动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王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