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法治同行常态化 助力乡村振兴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法治同行常态化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农民日报2023-09-17 10:25

  作者:黄铭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

  日前,司法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充分发挥司法行政部门、农业农村部门以及法律服务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职能,推进活动常态化、长效化作出部署安排。

  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乡村法治建设方面存在主要问题的有效抓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为农民生活提供法律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支撑。

  《通知》围绕深入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设、大力推进乡村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持续推进乡村法律服务多元化发展、全面提升乡村法律援助质效、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等5个方面明确了活动开展的重点工作。为了保障活动开展更为扎实有效,应从以下四方面着力。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治性、人民性、理论性、创新性,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当前,要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村入户、深入人心、走深走实,保证党带领农民群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加强法律教育宣传。紧紧围绕农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农民群众在法律制度、执法决定、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常态化,必须把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与保障放在首位,确保法治与民主的有机融合。在日常执法中培养打造一支搬不走、会宣讲、能示范,环绕农民生活圈的法律“土专家”。定期开展法律宣传和教育培训活动,在农村地区、农民心中营造良好法治氛围。不断推动普法工作向农村基层延伸,发展模范村庄,在模范村中不断加强建设高效的自我管理和纠纷解决机制,鼓励其他村庄学习法治经验、效仿法治做法。

  以“农”为本,完善法律服务。乡村法治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展开。农民是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的实践主体,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在立法过程中,要让农民能够切实参与进来,不断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在执法过程中,线上构建更加普惠的法律服务网络,提高法律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的互动性。线下推动村公共法律宣传服务基地与法律顾问工作有效衔接,实现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在司法过程中,通过建立电子档案系统、在线法律咨询平台、智能排班系统等智能化建设,提高司法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建设农村公共法律宣传服务基地,为农民提供法律建议、纠纷调解和法律文件撰写等服务。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同行。法治同行常态化与乡村振兴的交汇处,正是自治、法治与德治的融合点。自治是目标、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础。法治常态化不仅是法律的执行,更是对自治与德治的有力支持,也是继承和发扬“枫桥经验”的精髓所在。法治文化是法治的内在核心,要向农民宣传普及法律规定、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传承法治文化,做到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见贤思齐”观念在乡村小环境中具有独特作用与影响,在“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常态化的进程中,要将法治同行常态化上升到文化层面,成为农民的内在修养、自觉约束和生活方式。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