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金融、粮食稳产保供、文化自信、收入分配制度、中小企业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国刚: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国刚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经济创新的过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必须持续展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时有效解决金融领域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行为习惯。在金融体系方面,由于银行承兑汇票占了商业票据的90%,商业承兑汇票常常缺乏商业本票,因此中小微企业在将货物供给大型企业和投资项目建设中,货款被拖欠成为经常现象,导致中小微企业不得不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信贷资金以弥补资金缺口,直接金融大量向间接金融转变,拖欠货款的风险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集中。在金融市场方面,资本市场因缺乏资金支撑难以发挥枢纽功能,推进城乡居民消费剩余资金向资本金的转变,是我国金融市场必须着力破解的重要课题。同时,利率效应减弱,市场主体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较低,以及金融监管方面也依然存在一些盲区和不足。由此,金融应着力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切实提高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一是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二是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功能,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金融结构和资本市场功能。三是提高金融机构的功能。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发挥它们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功能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功能;引导规范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四是提高金融开放程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五是全面强化金融监管,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效能,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
摘编自《光明日报》
【赵霞、孙跃: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提升粮食稳产保供水平】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霞,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孙跃表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近年来,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稳定,在人均粮食调出量和单产水平方面名列前茅。但与此同时,东北地区也应格外重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要进一步提升粮食稳产保供水平,特别是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个系统工程为核心,从多个方面持续发力。首先,维护可持续的水土资源是东北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前提。要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生产环节的全程社会化服务和田间精细化管理是东北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可通过以机械化带动社会化服务、以组织化推动标准化、以典型示范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和模式,提高粮食单产产量和产品品质。同时,强化粮食品牌建设,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粮食价值链是东北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动力引擎。可以通过推动粮食流通的市场化进程,鼓励东北地区粮食流通模式创新,提升粮食价值链,带动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此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要通过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智慧农业、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用科技创新巩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节本增效的物质基础。最后,要构建起集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扶持政策体系,全面支持东北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摘编自光明网理论频道
【刘同舫: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同舫认为,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扬革命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领导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充分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也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提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勇气和信心,在中国人民志气、骨气、底气不断增强的基础上,继续谱写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新篇章。具体来看,我们既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从而让中华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编自《人民日报》
【廉思:在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中公平分好“蛋糕”】
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委会副主任、中央团校副校长廉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中,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既兼顾了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实需求,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同时,把公平和效率有机统一起来。同时,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既要从“富裕”中体现效率,又要在“共同”中体现公平。初次分配是基础,要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再分配是保障,要完善政府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的机制;第三次分配是补充,要建立社会自愿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机制。这些机制相互协调、相互配套,依法依规运行,有利于推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会相衔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摘编自《经济日报》
【刘道学、池仁勇:持续推动中小企业景气向上向好】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浙江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中心刘道学、池仁勇表示,实践表明,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景气好,区域行业经济发展才会兴旺发达,国民经济总体才会繁荣强盛。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景气总体呈现企稳回升向好态势。这与宏观经济和区域行业景气密切相关。综合分析,当前拉动全国中小企业景气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有以下三点:一是纾困政策落地有效助力中小企业韧性复苏;二是新兴行业发展推动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提速;三是市场预期稳中向好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信心。但在看到中小企业景气逐渐回升的同时,也要看到企业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目前可能拖累中小企业景气复苏的阻碍因素包括:内需仍然不足;外贸不振,出口下滑;中小企业资金流动性不畅。能否持续推动中小企业景气向上向好,关键在于落实落地落细《意见》和《通知》配套措施,通过扩大内需、扩大出口、数智赋能、优化环境来稳预期、强信心、促增长。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