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世界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首页> 理论频道> 会议快讯 > 正文

“世界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11-14 15:19

  11月10日上午,“世界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本次研讨会主题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胸怀天下,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齐鹏飞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先达,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教授李慎明,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教授刘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辛向阳,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杨金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级教授张雷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郗戈作主题发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主持。

  齐鹏飞在致辞中表示,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以深邃的思想和宏阔的视野从战略高度提出“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饱含对中国与世界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当今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马克思主义作出创造性回应。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高地的优势,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理论创新、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示范引领,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和阐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进一步打造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创新高地,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引领力,更加精准聚焦国家发展急需、现实急需、未来急需,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立足更高站位、明晰聚焦目标、汇聚创新力量、创新研究机制,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强化国际交流战略资源统筹,夯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全球发展战略体系的思想基底。

  陈先达就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如何开展研究提出了四点期望:一是必须坚持立足中国,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的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所选择的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二是必须坚持世界眼光,要直面当今世界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正确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历史走向,思考如何解决和平、发展、安全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做到从中国的观点看世界、从世界的观点看中国;三是必须坚持既“姓马”又“信马”,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单纯的书斋式研究落入“本本主义”的窠臼;四是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充分认识到从事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

  李慎明在发言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的需要,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认清当今世界和我国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历史方位,这是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思想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制定党的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又与当今时代特征、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科学体系,全面准确理解贯彻这一思想,有助于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符合人民和时代的重托,从而进一步充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新姿态赢得新的伟大的胜利。

  刘伟围绕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对立统一,既不能用民族性否定世界性意义的客观存在,也不能把部分国家的经验教条化地上升为世界一般规律去强行改变各个民族独特的发展道路;二是要厘清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逻辑和科学遵循,要站在人民立场,深入中国实践,找出中国经济学在实践当中存在的真问题;三是我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基本问题研究、基本范畴提炼、学科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要继续以学理化阐释、体系化建构扎实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韩庆祥围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规律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阐述了四个观点:一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新时代的中国;二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规律决定了21世纪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发展源和中心重镇必然在中国;三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标志性论断,是中国理论走向世界的标识性符号,要从本源、关系、时间、空间、功能等多个维度定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四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能够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为马克思主义谋生机。

  杨金海从六个方面梳理了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集中关注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问题:一是关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尤其是MEGA2的研究;二是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传播史的研究;三是关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两制关系,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四是关注人类文明发展的问题,尤其是文明转型问题的研究;五是关注现代、后现代和全球治理的研究;六是关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研究。

  辛向阳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三点思考:一是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贡献,从本质上研究好新时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深刻分析总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理论创新是不断克服和破除各种各样教条主义的过程;三是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这一论断的内在机理和经验启示。

  张雷声从四个方面阐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一是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要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中不断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二是要关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在承续马克思主义长期积累起来的思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与时代的要求、现实的发展相结合,建构起符合21世纪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表达和话语体系;三是关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立场、研究范式;四是关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取向,以世界历史的眼光、与时俱进的理解、天下为公的胸怀深刻认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取向。

  刘守英以体制的性质问题为切口对经济学知识体系提出了三点判断: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单纯将制度界定为人类给自己私下的约束,分析制度对个人选择所施加的影响,导致新古典经济学对中国经济腾飞现象缺乏有效解释力;二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从具体制度回归到整体体制,按照整体体制分析的架构,研究政治和经济领域之间的联系,研究政治机构、体制框架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工作产生的影响,研究何种社会特征塑造了决策者的价值体系和选择标准;三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从经济学意义上可以解读为整体体制下的权利开放,通过主体开放、市场开放与利益开放形成整体性的体制变迁。

  郗戈聚焦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指出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世界马克思主义,既要研究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就资本问题而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资本一般本质与特性、资本逻辑和行为规律两个层面,分析资本这一范畴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下的不同意蕴,发现和理解在中国具体的国情条件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定和制约下,资本的特点与属性相比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表现出的独特性质和行为规律。

  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哲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相关师生,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工作团队等100余人参加会议。(供稿:中国人民大学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文化思想统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 共享亚太区域一体化大市场的发展机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