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推进法治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区(高校)学术交流系列活动暨“大思政课视域下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华东政法大学举办。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上海社科中心、“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编辑部以及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7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研讨。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朱敏出席会议。
协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谋篇布局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韩强教授指出,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意义,汇集优势资源,群策群力,建好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提升法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加强家校社的协同联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大中小各学段的内在贯通和螺旋式上升。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研究员指出,大思政课要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从自发转为系统,从零散转化成集成。围绕大中小思政课教育一体化建设,他从核心概念、教材、教学、教师资源以及工作实践等5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强调在一体化建设中需把握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来自上海社科中心的徐婷婷书记指出,可以充分发挥上海社会科学馆的平台作用,整合社科资源,创新教育形式,利用好社科夏令营的组织经验,推动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编辑部周文菁主任认为,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法治教育要注意研究传播规律和青年工作规律,整合各方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供给侧优化,以达到精准施教的效果,真正走进青少年心中。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刘海泉副教授指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大思政课”的内涵,处理好“大学生点与面的关系”以及“社会实践基地、校内外思政课兼职师资可持续运用”等问题,并且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一是紧抓“大思政课”的主渠道,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采用“大思政课”直播的方式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三是加强顶层设计,预先谋划,与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共商“大思政课”主题,同时重点充分运用好校内兼职教师的资源。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新宁教授认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如何一以贯之、学段进阶与课程功能如何衔接贯通、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如何有机统一、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升如何同频共振”等四个问题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育人体系当中需着重解决的,其中尤其要注意整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关系。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副院长丁晓钦教授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相结合,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黄静副教授做了题为《音乐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作用》的发言。她指出,“大思政课”建设与音乐功能上存在着共性,要重视“思政+音乐”教学模式成果的梳理和归纳研究,以便于形成共享的紧扣“大思政课”主题的音乐案例库、微课程、实践课程、主题文艺演出等成果形式,以供思政教师参考使用,多方位、多角度地让“大思政课”鲜活起来,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充分彰显“大思政课”建设的法治特色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游昀之教授强调大思政课应该围绕宏观主题,设置微观主线;立足校内资源,整合校外资源以及用好显性资源,挖掘隐性资源,使其成为大思政课育人的最佳教具。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刘文教授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着清晰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三者内在融贯、有机统一。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首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立足国情的必然选择。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否依法执政、政府能否依法行政、全社会能否共同参与,在法治实践中,必须将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追求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项工作中去。
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焦凤梅副教授指出,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法治建设成效明显。但立足“两个大局”,上海法治建设仍存在不足之处,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上海建设新格局。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任海涛教授指出,“教材编写问题”和“师资问题”是当今中小学法治教育最突出的两大问题。编写教材应该体现“儿童视角”,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同时注意道德内容与法治内容的相互融合。针对“师资问题”,他从两个方面着重探讨了解决策略:第一,在大学设置“法治教育”师范专业或者交叉学科。第二,对于在职中小学法治老师的培训,应该重点培训法治知识内容。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经纬教授从“完善法律法规基础”“夯实责任制度保障”“严格执法执纪”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强调要将生态环境法治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少副教授认为,大学生权利意识是他们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生活中发表特定言论和做出相应行为的重要驱动力。而他们对权利认知不准确、行使权利不恰当的情况,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也可能产生一些难以消除的负面社会影响。因此,清醒认识并深刻理解个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培养大学生正确权利意识的基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权利意识,必须以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为基质,既要通过人的本质阐明个人权利为何要向社会融入,又要基于法治的特性澄明个人权利如何向社会融入。
不断创新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实施路径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指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动力机制的形成与发挥。她强调要从理论融合、能力提升、机制构建三个角度来加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上海市教委法规处副处长李进付副教授指出,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育人规律、教育规律、成长规律角度看,大中小法治教育一体化最具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认知规律,法律文化,权利义务,人才培养等角度审视,大中小法治教育一体化具备严谨的理论逻辑。从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考试改革、活动设计等角度看,大中小法治教育一体化具备自然的实践逻辑。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教授聚焦“思政课教学中法治教育一体化推进”,指出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法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从“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阶段性与连贯性相统一”“循序渐进与适应超越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四个方面提出了思政课教学中一体化推进法治教育的策略。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爱祥教授指出,法治教育的教材、教学、评价等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引领来强化学生法治观念。利用数字技术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局限性的特点,汇聚和共享社会各种法治教育资源,用科技赋能现代法治教育。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晓燕副教授从受教育者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角度,探讨了宪法教育大中小一体化课程建设。她强调宪法教育既要把文本内容宪法知识传递给受教育者,更要把宪法所代表的政治共同体独特精神和价值传递给受教育者。承担宪法教育的工作者,一方面要对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现实运行有全面和通透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围绕中华优秀法治文化融入思政课,讨论了“为什么要融入、融入什么以及怎样融入”三个具体问题。
本次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区(高校)学术交流系列活动暨“‘大思政课’视域下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成功举办是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有利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关于“大思政课”的学术对话与交流,为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供稿: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夏梦颖、谈慧秦、李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