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依循文化根基,坚持文明互鉴、坚持实践导向,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增强发展动力、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产业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波:依循文化根基,坚持文明互鉴】
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波认为,置身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的重要论断启示我们,科学把握当今世界经济情况、国际政治格局以及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议题,需要我们坚持历史思维,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清楚了解其来龙去脉,在进行文明交流时能够把握各种文化的发展脉络。依循文化根基,读懂当今中国。不仅要致力于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更要从历史发展中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渊源,我们需要社会各方在协同推进中形成合力,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坚持文明互鉴,实现共同进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事关人类文明进步,事关世界和平发展。应正确把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推动全球文明倡议从思想理念成为实际行动。“互鉴”表达的是一种相互关系,在文明交往过程中,每一种文明要将自身和其他文明都看作推动文明发展的主体力量,寻求共同发展,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真正推进人类文明整体的进步。
摘编自《光明日报》
【唐正东:坚持实践导向,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正东表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坚持实践导向,立足新时代中国实践培育和发掘知识生长点和创新源,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实践概念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特征,从基于物质生产的社会历史性活动维度来理解实践的本质内涵,其关注重点在于客观实际及其变化过程。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实践概念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强调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处于特定社会历史关系中的现实个人的实践活动总和,实践的主体就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人民群众。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经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坚持实践导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指导新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促共进。因此,要彰显自主性、强化系统性、注重创新性,秉持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学术研究视域和情怀,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中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占斌: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增强发展动力】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张占斌表示,坚定不移地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才能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唱响“春天的故事”,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创造了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等方面。其中,2013-2022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提升到2.54%,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2万亿元增长到3.087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但在当前,我们还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高水平开放新体制、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等方面入手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
【胡小鹿: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产业发展】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员胡小鹿认为,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新形势下,按照新的要求,既要扎实推进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计划项目为“三农”工作赋能,也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整合资源,逐步建立更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首先,农业产业发展对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供给具有重大意义,种业和装备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计划应围绕相关重大需求进行系列部署。一是持续为种业振兴行动提供支撑。二是加快先进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应用。三是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其次,要从支撑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农业生态系统养护修复、推广价值高效益好的农产品等方面入手,持续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最后,在新形势下,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逐步建立起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引领能力。这具体表现为:一是提倡跨界融合,发挥尖端科研力量前沿引领作用。二是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平台的作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三是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 郑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