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翟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自加强“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倡议发布以来,成为学术界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亮点。该倡议旨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学术界的智慧和力量。构建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将为“一带一路”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汇聚各方学术力量
2023年9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办、“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承办的“一带一路”建设十周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交流研讨达成共识后发布了加强“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倡议,并得到中外逾百位致力于“一带一路”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支持响应。
该倡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倡议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研究会,打造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学术生态圈,共同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二是倡议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积极推进国际对话与交流,共同培育和发展“一带一路”学。三是倡议坚持长期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相伴相生。四是倡议开展交叉研究,推进中外各种形式的“一带一路”跨学科研究。五是倡导学以致用,积极发挥智库作用,服务政府决策、企业投资和社区发展。六是倡导守正创新,致力于构建“一带一路”理论知识体系和全球公共知识产品。七是倡导加强人才培养,大力支持中外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从事“一带一路”研究和实践。八是倡导“和而不同”,努力扩大学术共识,不断加强“心相通”、打造“一带一路”学术研究“朋友圈”。此后,该倡议成为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系列多边合作成果之一,即第45项成果——加强“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倡议。该倡议有助于汇聚各方学术力量,学以致用、用以强学,形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大合力。
目前,“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已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倡议为“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新的发展动力,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学术平台构建,推动全球“一带一路”研究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成果互认、人才流动。加强“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倡议作为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的提出,则进一步为“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国际合法性和全球性动力。
一是“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更强调内外一体的全球性,即该学术共同体不止是中国的,更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乃至全球的。二是“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的生态建设,即国内外“政产学金媒”等各界协同推进,符合各方共建“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三是“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建设将更加注重系统性,即在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交流合作、学术规范、智库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等方面全方位展开。四是“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强调开放共享、互惠互利、和合共生,为“一带一路”的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环境。五是“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解决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难题进行科学探讨,并为“一带一路”的实践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推动“一带一路”学的创建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跨学科性。“一带一路”学形成于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而“一带一路”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各相关学科的发展。着眼于“一带一路”未来金色十年的发展,有必要对“一带一路”学理论体系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提炼。“一带一路”学是在客观上研究“一带一路”发展规律、主观上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体系。当前,“一带一路”学的理论体系仍在发展之中,其系统性理论化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学术使命、理论范式、概念体系等。在这方面,中国学者应把 “一带一路”学理论建设作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学是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时段、大规模、宽领域合作实践而来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理论支撑。
“一带一路”学将“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改革开放,以及整个中国的对外开放合作史进行了有效承续,丰富完善了中国制度型开放的理论体系,并将其扩展为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理论体系,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理论支撑。“一带一路”学将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理念贯穿其中,符合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一带一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带动和引领世界共同发展,如将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国际上的自贸区建设相结合、“一带一路”与国际地区性组织及发展战略对接等。这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在得到各学科的支持和滋养的同时,也需要支持和滋养其他学科,实现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整体繁荣。
提供全球公共知识产品
共建“一带一路”所包含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互联互通等理念,正在成为全球普遍认可的公共知识产品。而且,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部门、组织、智库置身其中,不断丰富完善“一带一路”学的公共知识产品。这些全球公共知识产品有助于在实践和理论上突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的全球困境。
“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提供全球公共知识产品应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一带一路”学作为全球公共知识产品,不分社会制度、不论国家大小和发展水平高低。今后更应关注如何提高“一带一路”学与西方国家提供的公共知识产品的相容相通。二是要特别重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本土学者提出的实际需求和创新理念,尤其要将区域国别学作为“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的基础支撑。立足“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充分尊重各国发展道路选择和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对话交流,了解各方关切,以需求引领研究方向。此外,区域国别学对“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的支撑作用凸显。无论是与共建国家深化互联互通、拓展合作领域,还是促进人文交流凝聚人心、强化“一带一路”风险防控,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加深对共建国家情况的了解。这就对区域国别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印太战略下‘东盟中心地位’重构与中国—东盟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20&ZD14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