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经济全球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陶凯元:推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质增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法院要胸怀“国之大者”,切实找准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以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一是加强高新技术成果保护,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加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芯片、量子技术、5G等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保护,充分发挥发明专利等技术类案件集中审理优势;加强对基因、生物制造、创新药等生命科学成果的保护,合理把握药品专利的授权确权标准。二是加强新业态新模式保护,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依法妥善审理涉及数据、平台企业等案件,合理划分数据权益权属及使用行为边界;依法规范商标注册使用,严厉打击商标攀附、仿冒搭车、恶意抢注等行为;依法审理各类技术合同纠纷案件,加强保护守约方合法权益。三是加强竞争秩序维护,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大反垄断审判力度,严惩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依法维护中小企业竞争利益;完善平台经济反垄断裁判规则,依法严惩平台强制“二选一”、大数据杀熟、低价倾销、强制搭售等破坏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四是加强平等保护与国际合作,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法妥善处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作出更多在国际上具有引领性的司法裁判;用生动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案例、事例,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充分展现我国知识产权审判科学、公正、高效的制度优势。五是加强科研人员利益保护,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依法妥善处理因科技成果权属认定、权利转让、价值确定和利益分配产生的纠纷;依法支持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依法承认和保护新类型创新利益。
摘编自《人民日报》
【吴志成、刘培东: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共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志成、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刘培东认为,由于国情和发展条件不同,全球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国家间差异是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共赢,要兼顾不同国家发展实际,将南北差距缩小至合理区间。南北双方要相向而行,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共赢,意味着世界各国要以全人类整体利益为指向,树立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不断扩大各方利益汇合点,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为此,必须将共赢原则落实到全球议程设置和利益分配过程中,促进全球发展利益的公平分配,增强全球治理的公正性、合理性和持久性。在此过程中,还必须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此外,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共赢,需要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旧理念,恪守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如果走对立对抗的歧路,无论是搞冷战、热战,还是贸易战、科技战,最终都将损害各国利益、牺牲人民福祉。各国应携手努力,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另外,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共赢,必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探索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各国应坚持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促进全球发展过程中把本国利益同他国利益以及人类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形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全球发展格局。
摘编自《光明日报》
【都阳:执行更有效的公共政策,提升人口发展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都阳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要结合时代特点并抓住当前制约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以更有效的公共政策提升人口发展质量。一方面,在经济发展动力和投资方向上,要把握好投资于人和投资于物的关系。在经济发展方式上需要更加重视投资于人,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未来,通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也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更高回报,为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优化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人口发展的质量。总体上看,我国对学前教育的公共投资与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职业教育投资规模需要更加优化,投资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完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是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发挥好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统筹生育养育支持与人力资本投资。要加大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将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延伸,又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将生育养育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成本。
摘编自《经济日报》
【饶旭鹏:找准着力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饶旭鹏表示,新质生产力“新”在驱动能力上,“新”在产业结构上,“新”在发展方式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出科技创新和因地制宜这两个关键点。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摆脱传统增长路径,不断创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跃迁新形态,形成数字时代更具有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组合。瞄准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因地制宜这个“看家宝”。要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同区域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不能一哄而上,搞一刀切、齐步走,要依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