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李澍)5月18至19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承办、《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第十届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国二招宾馆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学科、学术与话语”。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为大会致辞;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出席并演讲。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监事童星,副会长何文炯、丛树海、林义、金维刚、关信平、林闽钢、席恒出席论坛。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8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青年专家学者和博士生代表等180多人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林尚立在致辞中指出,社会保障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形成了庞大的福利国家体系,这一体系稳定了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然而,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内生的,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理念,如《礼记》中对小康和大同的构想。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结合现代需求,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他认为,研究中国的社会保障既要借鉴西方经验,更需结合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他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以公有制为基础,这与西方的私有制体系有本质区别。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历史、制度和形态上都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为全球提供了新的参考范例。他认为社会保障应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和国家五个层面进行探讨,其中个人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家庭网络在社会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是重要的保障平台,单位等社会结构单元也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有着独特地位,国家层面则涉及制度、政策、技术、执政方式和组织力量等方面的建设。他强调,社会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践和创新,特别是应对超大规模人口的社会保障,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意义。他希望在场的研究者能够基于中国的经验,开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研究,助力中国早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社会保障这一广阔的研究空间中不断成长。
江小涓作了题为“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的报告。她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虽面临一定困难,但企稳回升的趋势也十分明显,应当全面正确理解当前局势、多措并举增强内生动力,稳住向好趋势。她表示,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复苏仍处于进行时,过去4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撑因素已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产业转型等多重结构性变化导致传统动力逐渐减退,社会资源配置日益多元化,国际经贸关系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展现出了科技能力显著提高、超大规模优势突出、人力资本综合竞争力强、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等增长新机遇。她指出,今年经济工作部署重点强调加大保增长取向政策力度,统筹协同保增长,发展数字产业和绿色产业,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和推进高水平开放,尽可能做到量与质相统一的增长,目标十分清晰。她还指出,中国正处于疫后恢复、结构转变和国际环境多重冲击的汇聚时期,拥有传统优势和新优势并存的有利条件。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政府需统筹多方政策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协同多方主体稳定和加强经济全面向好的势头,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蔡昉作了题为“社会保障的与时俱进:理念、范式和政策工具”的报告。他指出,社会保障正处在理念、范式和政策工具的巨大变革期,从理论层面出发,首先要关注社会保障对象的识别问题。在人工智能和技术进步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社会保障对象的识别标准,提供更加普惠和托底的保障。其次,社会保障应遵循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的原则。他强调,要理解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之间对立统一的动态关系。结合罗尔斯“无知之幕”和赫克曼曲线的启示,在少子化和老龄化的人口新常态下,应优先考虑保障儿童和老年人的权益,尤其是儿童的基本保障问题。此外,使用社会保障政策工具应避免“画地为牢”和“买椟还珠”的做法。过去,社会保障和就业常被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实际上应将二者结合,在积极实施促进就业政策的同时完善失业保险。尽管我国的失业保险在援企稳岗中发挥了良好效果,但也应注意到失业保险金对个体消费的支持尚不明显。最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顺应公共品边界变化的规律。“瓦格纳定律”和加尔布雷思在《丰裕社会》中的观点说明了公共品在更高社会阶段中的重要性。未来,我国应从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完善和健全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国家。
宋晓梧作了题为“学术之道 以德为先”的报告。他向社会保障青年学者分享了自身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四点感悟:一是学术之道以德为先。他指出,学风正则学问兴、学风不正则学问偏,做好学问首先要做好人,做研究应保持诚实严谨的态度,讲真话、实话,不讲空话、大话,更不讲谎话、假话,共同建立起健康公平的学术环境。二是大道理管小道理。他指出,在学术研究中应始终遵循社会保障中宏观的、长远的、普遍的基本准则和价值观念。三是真理越辩越明。他指出,青年学者要不怕学术争论,研究贵在“和而不同”,应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同的声音,碰撞出思想火花,共同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出谋划策,为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四是努力成为头脑敏锐、理论扎实的研究人员。他提出,青年学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关注本领域与其他学科的前沿动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立足中国国情,学习借鉴国际社会保障的理论与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郑功成指出,这次论坛旨在增强社会保障青年学者对大时代发展的适应性,并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他强调,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实践是如此波澜壮阔,全面而深刻的社会保障制度变革为当今世界所仅见,这一制度惠及民生之广、水平提升之快实为当今世界之奇迹,但在成就巨大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着系统性风险持续积累的现象,而中国式现代化决定了我们需要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社会保障制度文明,所有这些,都为青年学者们的成长提供了异常良好的环境条件与肥沃的成长土壤,也提供了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因此,现在是社会保障青年学者们成长的最好时期,也是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最需要青年学者们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时期。他希望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能够立足中国实践做出一流学问,扎根祖国大地写出有价值的好文章,同时牢固树立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社会保障专业价值观,这是做出积极有益贡献的前提条件,否则会走向反面。
第二阶段全体大会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主持。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鲁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大学教授贾玉娇,南开大学教授朱荟,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华颖,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全利进行主题报告。
在第一次全体会议后,平行举行社会保险分论坛、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分论坛、综合分论坛和博士生分论坛。
5月19日上午,第十届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第二次全体大会和闭幕式召开,鲁全担任主持人。大会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单大圣,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陈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云南大学教授李静,河海大学讲师王铠,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范世明,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李泽峰依次发言。
闭幕式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郭林,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熠,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继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依次向大会作分论坛总结。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立剑作为下一届青年学者论坛的承办方代表发言。会议有杨俊进行总结发言。
据悉,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搭建的青年学者交流学术思想、分享高质量学术成果的稳定机制,是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社会保障核心价值观理念的一个重要平台,旨在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助力社会保障领域青年学者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社会保障知识体系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