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把握好新质生产力技术革命的特征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把握好新质生产力技术革命的特征

来源:广州日报2024-06-17 10:29

  作者:王廷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不同于传统生产力的边际革命,新质生产力源于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涌现及其广泛深入应用,它既是质态跃迁的先进生产力,又是生产力系统的整体跃升。其中,要重视技术革命性突破这一首要因素,把握好其先进性、跃迁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以先进理念、超边际思维、系统观念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先进性:革命性技术主导的先进生产力

  发展理念先进。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创新上,作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技术革命性突破本质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它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协调上,技术革命性突破有利于驱动生产要素质变及优化组合跃升发展,助力破解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而推动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环节协调发展。同时,绿色发展往往与技术革命相伴相生,“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此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全球化特征更为鲜明,坚持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既能为技术变革提供开放场域与良好环境,也能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不断形成更强大的新质生产力。

  主导技术先进。新质生产力是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先导驱动的先进生产力,是技术革命性突破主导催生的“新质态”生产力。正如当前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工业材料、新能源、量子通信等一系列原创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相关应用场景的开发利用,正体现出主导技术突破的内涵——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技术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高效结合和创新组合,并渗透贯穿生产全过程,变革着产业形态、生态,驱动着生产力朝先进性方向发展。

  产业体系先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和源头在于先进科学技术。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产业技术先进性,实质为基于新科技的产业创新过程。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深度转型,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高端化,形成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此加快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迭代演化,形成具有先进性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生产方式先进。生产方式质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先进科技促使劳动工具日益先进,劳动对象范围持续扩展。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先进生产力,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类型、结构、组合、效率,催生了连接人、机、物、系统的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生产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形成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生产和服务体系,生产方式实现前所未有的跨时空社会化。在原创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主导驱动下,发展动力由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催生生产能力、生产要素及其组合质变,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生产效率得到革命性提升,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方式将发生根本性飞跃。

  跃迁性:生产力质态的超边际革命

  新质生产力是质态跃升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由技术、要素、产业的革命性变化催生,是生产力量变积累基础上的质态变迁,是生产力的质态性演化、跃迁式发展和革命性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脑科学、量子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既有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催生,也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这反映出社会生产能力正发生革命性质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出交织互促、多点突破、群体迸发、全面提升、加速演进的特性。因此,新质生产力表现为生产力质量的整体突破,是生产力样态的超边际变革,是生产力质态的全面提升。

  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先导力量和核心引擎。新质生产力是新技术革命主动催生的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基础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是超边际进步和革命性变革的技术,亦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原创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引发的生产技术革命,是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和主动力。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脑机接口、6G、量子计算、柔性电池、高温超导、可持续航空燃料、植物传感器等颠覆性技术涌现,均体现出范式突破、交叉融合、系统集成、多点突破、多领域群发、加速迭代等技术革命性进步的特点,同时驱动着相关要素、产品、组织、模式、产业等领域创新,以此主导催生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先进生产力。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关键中介和重要内核。新质生产力是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创新性配置的产物。技术革命性突破促进了生产要素内涵丰富、类型扩展、结构变化、组合优化、效率提升。关键性、颠覆性技术与资本、劳动、管理等要素实现全新组合、高效融合、深度整合和创新性配置,基于跨时空数智平台的生产管理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促使要素低成本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性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率利用,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生产主体通过产业创新性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和产业,大幅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技术革命转化为产业革命,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过程中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路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沿着技术创新链迅速带动产业创新,形成新兴产业。前沿科技驱动的未来产业,代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新科技赋能改造、转型和提升,运用“高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转型升级。通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产业深度转型优化、产业间融合协同、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产业战略格局,构建起新质生产力结构承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系统性:生产力水平的整体式跃迁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生产力三要素效率提升及组合优化跃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三要素效率提升及组合优化跃升,是生产力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在原创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主导驱动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全面升级。新型劳动者利用新型劳动资料作用于新型劳动对象,在新型基础设施支撑下,形成新分工协作体系,极大提高了协作生产力,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深刻变革,定制化生产、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商业模式涌现,大幅度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系统性“质变”跃升,是全面突破、整体提升、总体进步的先进生产力,并非一时、一环、一域、一地的生产力局部发展和边际改进。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跃升不仅仅是技术进步,还可能发生以下变化,共同推动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是产生体能智能全面拓展的新型劳动者。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广泛应用,延展了劳动者体能智能,深度拓展了劳动者能力,革命性扩展了人类能力,大幅度提升了劳动效率。重复劳动岗位将被智能工厂、车间、生产线取代,劳动者可掌控智能机器、实现人机协作。新型劳动者能创造和操作新型劳动工具、拓展和创造新型劳动对象、使用和维护新型基础设施。

  二是涌现以智能工具为主的新型劳动资料。从机械化、自动化演进到智能化,智能机器是劳动工具“质的飞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和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机器人、物联网、自动化制造设备等新型劳动工具迭代涌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

  三是派生种类形态丰富的新型劳动对象。劳动空间拓展到几乎所有领域,劳动对象由自然形态对象向人工合成材料、现代新型材料扩展,劳动对象品种、范围、类别极大丰富。更多类别、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极大拓展了生产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处理数据的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量子计算等算法和算力领域技术涌现,网络迭代优化、数据海量积聚,数据从资料、工具变为新型新质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渗透融合,深刻改变传统生产方式,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是生成革命性变革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包括高速网络、大数据中心、智能物流系统等,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石。新型基础设施网络为新型劳动者提供高效工作环境,为新型劳动对象生成和新型劳动工具应用提供必要条件,是新质生产力跃升的新质硬支撑。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大项目(GD23ZD02)阶段性成果】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