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知识产权、新质生产力、城市治理、区域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马一德:防范化解知识产权风险挑战】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认为,我国知识产权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防范化解知识产权风险,攸关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进展。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治理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统领下进行,敢于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竞争、善于维护国家知识产权利益,并与相关领域的国家安全治理协同起来。探索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体系框架内建立健全专门的知识产权安全工作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知识产权领域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凝聚立法、司法、执法等各种力量,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形成防范化解知识产权风险的强大合力。涉外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是进行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治理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域外适用规则散见于各类法律和行政法规之中,所涉领域法律法规也缺乏相应的国家安全条款。这就需要尽快完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域外适用规则,制定知识产权安全法,加强知识产权的域外保护。主要内容应包括:第一,对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治理必须遵循的原则、体制机制予以明确规定。第二,完善关键核心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专利权保护,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效率,加强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第三,明确涉及国家安全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的制度。
摘编自《光明日报》
【伍爱群: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伍爱群认为,城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建引领具有统合性,在推进跨部门合作、扩大治理网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党建引领,可以推动城市党建与城市治理有机融合,推动形成一体协同的整体治理架构。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互贯通、相辅相成。要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将其贯穿于城市设计、规划、管理、运行、更新等全过程,进一步激发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热情,切实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激发社区治理活力、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就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此,要增强居委会能力、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要积极运用数字化治理技术构筑城市“智慧大脑”,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摘编自《人民日报》
【彭绪庶:把握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彭绪庶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需主动顺应科技发展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必须着力破除不利于要素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构建连接全球的要素市场体系,畅通要素流通渠道,推动有利于创新、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数据、人才和资本等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实现要素资源高效配置。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既体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上,又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上。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探索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有效路径,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摘编自《经济日报》
【安雪慧:区域协调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安雪慧认为,如何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所必须关注的内容。区域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般意义上看,区域教育是某一行政区划的教育。从更广泛的视角看,区域教育是特定经济区域的教育,是同质性地区的教育,是具有共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社会聚集地的教育。从区域教育发展看,区域教育既要以区域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水平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更要以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及特征为基础,增强区域之间的协同性、联动性,提高区域教育发展的集聚效应和倍增效应。区域协调发展就是以区域统筹、区域合作、区域互助、区域利益补偿和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等为协调机制,在不同区域间建立起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理念,协调是区域教育的内生特点。区域规划要重点考虑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常住学龄人口规模。二是区域学龄人口增减变动趋势特征。三是构建高质量教育的标准。从要素重组和区域协同的可行性角度看,区域教育要主动应对,让要素充分流动起来,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从要素流动角度看,欠发达地区或乡村地区人口向城镇流动,既可提高城镇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提高从业者工资收入,又可提高流出地人口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动收入水平。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