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新质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融合发展、数据要素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四清: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研究基地研究员王四清认为,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需要进一步围绕“是什么、改什么、怎么改”,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领域、运用科学方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形塑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形态。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打通堵点卡点。在外部环境上,面对一些国家“小院高墙”式的封锁打压,如何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尚需体制机制上的助力等等。需要通过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优化设计和持续供给予以破解。其次,聚焦关键领域,推动多维同向发力。在技术革命性突破方面,关键是依托新型举国体制,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为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方面,要破除阻碍生产要素流通的一切体制机制束缚,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驱动优质要素流向新质生产力。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方面,需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赋能产业创新。最后,要运用科学方法,实现改革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同向发力,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注重对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及实效进行动态评估。
摘编自《光明日报》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新质生产力研究课题组: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新质生产力研究课题组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我们要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协调开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组织、跨学科、跨机构科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等制度优势,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设备更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建立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拓展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实现路径;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拥抱先进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积极参与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完善支持企业家创新的相关政策,依法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和权益;搭建高素质人才梯队,优化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研人才、创新团队培养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颖熙:精准发力,为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颖熙认为,面向未来,要瞄准四个重要方向,从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国际交流等领域发力,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为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支撑。第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政策体系。聚焦重大原创与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尊重生产力与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中介等服务保障,更好激发企业和个人创新活力。深度挖掘和拓展市场需求,促进市场有序开放,推动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要健全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实深度融合。针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快建设区域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区域数字合作共享机制。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强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的数字化。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推进产品研发、生产、经营等全周期数字化转型,打造低成本、高适配性的数字技术平台。第三,要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构筑人才“蓄水池”。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育。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第四,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产业开放发展。聚焦开放融合,通过共享资源、共同研发、共建平台等方式,加强同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摘编自《经济日报》
【吴海军、郭琎:充分激发数据要素赋能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吴海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郭琎指出,国家高度重视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发展,把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要进一步激发数据要素赋能活力。首先,要加快数据要素产权法律制度建设。一方面加快建立数据要素确权机制。构建数据要素确权基本框架,明确权利主体、控制边界与使用范围。另一方面健全数据要素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对侵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数据要素产权受到侵害有权获得法律救济。完善数据信息授权管理制度。其次,要着力提高数据要素流通安全保障。不仅要加快数据要素流通安全保护制度建设,还要提升数据要素流通安全保护技能技术,加快与数据要素安全保护相关的前沿技术研发。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动态加密、隐私计算、可信硬件等技术,对数据要素开放共享、流动交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和积极处置应对。最后,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数据交易管理体系。引导数据要素市场参与主体积极探索数据资产质量分类分级方法和定价模式,以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为主,逐步形成成熟完备的数据交易价格体系。建立企业数据开放激励机制,对开放数据积极性高、数量多、质量优和深度开发利用数据要素的企业给予相应项目配套和金融扶持。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