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新质生产力发展、人力资源现代化、改革开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尹俊: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尹俊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系统观念,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动力。一方面科学制定战略规划,以新型举国体制凝聚全社会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条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向更具发展潜力的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并加强要素市场监管,防止市场失灵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健全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根本支撑。应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不断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的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摘编自《光明日报》
【钱诚:加快释放人才红利,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钱诚认为,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要聚焦“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加快释放人才红利。素质优良是关键所在。未来需进一步提高人才素质,适应科技和产业变革,科学预测人力资源趋势,综合推进教育、培训和就业,完善青年创新人才的发现、选拔和培养机制,确保青年科技人员的待遇。总量充裕是基本条件。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人才队伍,具备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条件,未来需深化人力资源结构性改革,适应人口变化,总结人口发展规律,应对老龄化,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结构优化是重要标志。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需解决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人岗对接机制,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同时,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持。分布合理是必然要求。需深化区域人才合作,建立有序流动机制,推动人才合理布局;通过人力资源地图建设,预测和监测企业用工需求,把握人才流动趋势;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统筹国内外人才市场,吸引世界优秀人才,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平台。
摘编自《经济日报》
【王昌林: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昌林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展开。一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二是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三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四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较高的人民生活品质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经济高质量循环的关键环节。五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六是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七是聚焦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晨: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晨认为,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需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以产业研判的深度保证特色优势产业选择的精准性。确定地区比较优势,分析区位、资源、要素等关键因素,比较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相似优势,找出能实质性推动产业发展的优势;基于比较优势与产业类型的关系,评估匹配程度,结合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精准挑选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以实现高效产业发展。二是以顶层设计的高度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合理布局特色产业需市场和政府协同作用。一方面,市场应主导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通过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统一市场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应发挥规划作用,避免产业布局同质化,建立协商机制,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引导差异化发展。三是以科技创新的力度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升级的持续性。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需增加研发投入,改善人才政策,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利用高校和企业资源形成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效率。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