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明老师新书《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和研机构的20位多位专家学者,研究领域涵盖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各方向。
吴晓明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新书的基本立意与核心观点。他提出,长久以来学界并未在哲学理论的根基上辨明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而要想把握二者的差别,就需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要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他认为,西方哲学的“根本”正是形而上学,即柏拉图主义,这不仅能在西方哲学史中得到证明,而且也是黑格尔以后西方哲学的自我批判所明确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主要包括:(1)将超感性世界与感性世界分割。(2)“真理”、“实在”仅仅属于超感性世界。(3)如果我们能将感性世界中的某些东西称之为“真的”或“实在的”,仅仅是因为其“分有”了超感性世界的理念。
中国哲学的基本建制恰在于“道器不割”、“体用不二”。这意味着在中国哲学中根本不存在只有依据形而上学建制才有的超感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分割-对立,而只有一个未曾被分割-对立的整全的世界,一个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在其中通同涵泳的世界。中国哲学的可能性在于它成为任何一种形而上学的非可能性。因此,本书的基本结论是:“西方哲学的实质是形而上学,而中国哲学则在形而上学之外,并且依其本质一向就在形而上学之外。”同时,本书并没有仅停留于抽象的结论,更在中西哲学具体语境中展开了对上述结论的演绎。
吉林大学孙利天教授认为,本书敢于直面中西哲学研究中的“大问题”,体现了中国学者进行自主知识体系架构的理论勇气。同时他针对吴晓明教授有关形而上学即柏拉图主义的观点给予了一定补充性阐释,即,在一定程度上康德之后的形而上学形态已经与柏拉图主义式的形而上学逐渐发生偏离,因此如何处理这一偏离问题,应是本书需要进一步展开的话题。
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认为,中国哲学并非全然拒斥形而上,但的确需要从截然不同的形而上之路来阐发其形态。以中国哲学中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为器为例,中国哲学中存在着“从器本道末,到道本器末”的思想进路,“道”与“器”关系具有从“相即”到“分离”的特点,道器之辨虽无法在超感性世界与感性之间找到对应,却也是一种中国独特的形而上的样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河研究员特别指出,本书将哲学与形而上学进行分离,从而为一个在形而上学之外的中国哲学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力的合法性证明。同时由于本书放弃了传统以西释中,抑或以中释西的比较路径,将中西哲学视为同等的对象语言,以第三种言说方式来对比两者,从而从根本上跳出了此前比较哲学的根本困境,为当下的汉语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路径。
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指出,从新书中能够看到吴晓明教授对黑格尔思想的挖掘与利用,这使本书在方法论层面拥有了深刻的思想力度。同时,他建议后续研究在进行中西哲学之比较之余就“形而上学内外如何通达”的问题展开进一步探索。
本次研讨会共包括三场评议,与会学者充分阐述了对新书的理解与评价。吴晓明教授围绕专家学者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逐一回应。会议气氛热烈、观点纷呈,在“两个大局”视野下进一步推动了比较哲学研究的进展。(通讯员赵竞川、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