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乔金亮
乡村振兴缺地、缺钱、缺人,最关键的是缺高素质的带头人。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整体素质高,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有了人力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说,培育高素质农民就是培育农业的现在和未来。
《2024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日前发布。在报告的监测对象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占比较上年分别提高了5.5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从事休闲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占比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高素质农民队伍质量结构持续改善。
高素质农民,也称新型职业农民,是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国家把培育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要工程,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对其作出安排。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下,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四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有利于带动小农户增收。
我国之所以花大力气培育高素质农民,一个重要考虑是确保农业后继有人。“‘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这句话道出了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紧迫和重要。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整体素质高,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有了人力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说,培育高素质农民就是培育农业的现在和未来。乡村振兴缺地、缺钱、缺人,最关键的是缺高素质的带头人。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怎样留住人,仍是亟待回答的大课题。
很多国家都重视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对运行机制、经费来源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比如在法国,当农民甚至需要资质,要有证书。在我国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时代里,村里的养猪大户、种粮能手、拖拉机手,都是非常受人尊重的。然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对农民和农业形成某种刻板印象,存在轻视农业、忽视农民的情况。未来,要以教育培训为牵引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农民的事业成就感、社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在实践中要强调3个“更重视”。
更重视经营性人才。务农没有门槛,但想要成为佼佼者却不易。在这个赛道上,不仅要懂技术,还要善经营、会管理,具备信息、金融、市场等多重利用能力。行走各地,可以发现,农创客、田秀才、乡村职业经理人、乡村运营师,诸如此类叫法不同,工作内容也有差别,但都是新兴的乡村经营性人才。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需要与之适应的乡村人才。这些人才互相激荡,可以产生化学反应,提升整体经营水平。
更重视提高抗风险能力。受极端天气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2023年高素质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为3.14万元,较2022年下降0.13万元。可见,其产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生产经营纯收入还需提升。要在贷款贴息、生产性基础设施支持、土地流转优惠、保险保障等关键环节上,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帮助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更重视差异化扶持政策。我国乡村众多,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极大。高素质农民发展的地域差距长期存在,需要各地加强区域分类指导,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在西部地区加大产业和金融政策支持,提升其产业发展能力;在东北地区吸纳更多年轻的高素质农民从业,提升其品牌化和组织化程度,带领广大农民共同发展。
高素质农民有较为先进的理念,也会给农业带来新变化,为乡村带来新希望。对此,我们充满期待。(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