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绿色发展强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活动的创新与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面对全球环境挑战和资源约束,绿色发展是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绿色发展”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发展绿色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生产力体现了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必须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需要劳动者既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把握自然规律,又能够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既深刻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和政策法规,熟练掌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普遍性的知识和能力,又大量储备关于所处地区的地方性知识。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重在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必要物质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要根据本地区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潜力等因素,把握好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路径,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详情
绿色消费是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消费集中体现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决定了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及其流通交易和再循环利用各个环节,是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根基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诚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理念的提高,人们对绿色产品价值更加认同。绿色产品市场需求扩大与供给结构升级实现了积极互动,以及绿色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绿色技术革新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对节能环保技术、碳捕获、碳封存等绿色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作为生产的前置条件,以追寻市场开拓和价值链攀升。绿色消费不仅要求企业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还要求企业改进生产设备和能源结构。绿色消费及其产业链绿色化趋势的不断延伸,衍生形成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新业态。只有通过绿色消费才能真正实现绿色产品的经济价值,助力打通生活、生产、投资、技术、能源结构和衍生业态等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各个环节,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详情
农食系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农食系统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发展方式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张媌姮在《中国环境报》撰文指出,当前,我国农食系统在保量提产优结构方面存在技术瓶颈,其绿色安全也急需科技助力,同时以消费端促农食系统减排的力量较弱。鉴于此,急需加强科技创新,将其作为安全稳妥实现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一是以多元目标为导向支持系统化、跨领域科技创新。以多元目标为导向凝练形成农食系统重大科技需求,联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能源、信息、消费等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二是重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为产业赋能。注重发挥全产业链中有话语权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立足全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上中下游产业链向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化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强餐饮消费端的“科技含量”。结合健康膳食需求,加大对消费端的绿色低碳政策支持力度和宣传教育力度,增加消费端话语权,从消费端倒逼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详情
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绿色发展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环境保护为基础、以经济绿色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旨在建立一个可持续、公正、绿色的未来。刘孝斌、郭柳妍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工作需要从五个方面着力:一是发挥空间规划先导作用,因地制宜画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图。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规划内容和建设标准,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生活品质提升、服务能力水平提高。二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计划表,通过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工作手段,划分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打通绿色金融赋能绿色基础设施快车道。创新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模式,加快绿色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实施,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四是坚持创新驱动,探索在特定区域内构建新型融合绿色基础设施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大力提升基础设施生态品质。五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详情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