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以古典学研究发掘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理响中国】以古典学研究发掘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

  作者: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贺信中,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古典学研究对古代文化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西古典学的不同形态

  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前305—前30年),研究希腊文献的学者们聚集在亚历山大城,开展了规模性的希腊典籍研究,奠定了古典学的基础。而在中国,自齐权公(齐威王)至齐王建(前374—前221)时,学者们汇聚在齐国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形成中国古代学术的一波高潮。可以说,世界两端几乎在同时亮起的学术明灯交相辉映,对世界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

  古典学是西方人文学术的重要支柱之一,它以古希腊罗马典籍为主要研究对象,有着特定的学术理念、成熟的研究方法以及丰硕的学术成果。古典学值得关注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有意复活古典时代的生活场景,传承古典时代的精神。早期聚集在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大多也是诗人、剧作家,他们在研究希腊文献的同时,也模拟希腊的文学创作,意图延续、发展希腊文化。15世纪中期,不少希腊学者涌入意大利,古典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并参与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理性启蒙的作用。19世纪中叶,著名哲学家尼采作为一位语言学教授,特别强调进入古人生活的想象力,并创作出《悲剧的诞生》这样充满激情的作品。总之,古典学虽然学派林立,分支繁多,但其中有识之士能够充分认识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强调对其中理性精神和文化价值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强调对古典文献进行综合性研究,以最大程度呈现文献的历史文化意义。古典学一般是从文献学和语言学入手,也离不开考古学、宗教学、神话、戏剧及诗艺研究等,容易形成独立的学科意趣,但古典学者不断提醒要关注整体文化价值。如马克斯·缪勒所言:“古典学术用希腊拉丁等语言作为手段,以理解逝去岁月托留于我辈的文学遗产,其为符咒,从时间坟墓里唤集千秋万邦之伟人的思想意绪,其为路径,即自此来追踪人类社会、道德、知识与宗教的演进。”(约翰·埃德温·桑兹《西方古典学术史》中译本)就此而言,古典学实际上是一种学术的观照方式,是一个意义域的集合体,而不仅是一个学科。

  第三,在文献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种规范的学术方法。古典学所涉及的文献形态众多,包括抄本、口传、铭文、纸草、实物等,研究方法包括考据、释读、鉴赏、编纂等,其核心学问被称为“语文学”。以文献为核心的语文学,有着明确的人文主义内涵,强调对古代思想和精神的把握,同时在语义、语法、修辞、文体、版本等微观方面又有着精准规范的研究规则,并在很大程度上包容了研究者的悟性和个性。

  一般认为,在中国学术中,与古典学形态相近的有经学和文献学。经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学问,以《诗》《书》《礼》《易》《春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考证、文字训诂、义理阐发,其研究目的是形成并完善儒家思想体系。由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思想为官方意识形态,经学也就成为官方学问,体现国家意识形态。“文献学”一词起源于晚清,是一种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为主的学问,目的在于辨析、理解和完善古代文献,使其更好地流传下去。由此看来,经学和文献学与古典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都有部分重合,但在整体学术文化的畛域、内涵上都要窄于西方古典学。

  以经典为核心的传统“文学”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早开展文献整理和传播的学者,其所整理的文献包括《诗经》《春秋》《尚书》等。《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云“吾闻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诗》”,则孔子的学问包括文献和礼仪。礼仪在孔子之后也被文献化,形成了“三礼”和“乐论”“乐记”等文献,所以,孔门学问也可以说是经典的学问。《论语·先进》提到“孔门四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所谓“文学”,就是精通“诗书礼乐”,在此后指的就是经典文献。而德行、言语、政事三科则是在“诗书礼乐”教化下形成的人格修养,以及利用“诗书礼乐”进行外交活动和治国理政的能力。所以,“文学”是儒家的基本学问,也是后世中国士人的基本学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经典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这与古典学和经学都有所不同。首先,经典的范围不断扩大,而不限于“五经”。战国之后,不但儒家自创经典,如“三礼”和“乐经”等,诸子百家、史传政论、奏疏表章、诗词歌赋等,历代之名著,皆被经典化。经典化的标准,一是思想性,也就是有修身、辅政之功能;二是修辞性,也就是文辞整饬且有章法,足成轨范。唐代魏徵云:“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政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隋书·文学传序》)说明了“文学”载道而教化社会的意义。

  其次,“文学”的内涵有所转变,六朝时有文笔之论,有辨体之议,有缘情之说,则“文学”开始重视或在内涵上偏向于抒情性和形式美,推崇作家的才情和个性,形成一个影响深广的审美传统。而这一点与西方古典学早期重视诗学,强调“语文学”的文学批评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学中,“文学性”的最高境界,是个体性情志趣与整个社会或历史精神的融合。

  在中国古代,“文学”以文传道,以文化人,以文辅政,以文抒情,负有建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责任。“文学”中包含了经学,也包括了研究语言、文献、文本以及建构理论的各种学术方法。刘勰的《文心雕龙》既包括各种经典研究、又包括文学创作研究,既包括道论研究、也包括审美评析,既包括文体研究、也包括史论研究等,形成一个以经典为核心的,具有人文性、综合性的“文学”学术体系。这一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不绝如缕,屡有回音。比如,20世纪初林传甲为京师大学堂编撰的《中国文学史》,就秉承了传统的“文学”理念,包括了经史子集、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等。

  中国经典教育的价值旨趣

  古代“文学”是一门以经典为载体,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综合性学问,它包括对社会、历史、自我的认知,更包括对个体人格精神的培养。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体现了他的“文学”教育思想。“兴”代表的是价值观念认知,“立”代表的是行为规范形成,“成”则代表了精神境界充盈,三个阶段体现了主体修养逐层提升,最终成就君子人格的全过程。西方古典学也同样重视文献对于个体成长的意义,如19世纪的《古典学术与古典学问》说,古典学者“不仅熟记彼辈的语言与思想,且已形成识鉴,好与古哲为友”(约翰·埃德温·桑兹《西方古典学术史》中译本),这句话就很像孟子“知人论世”而“尚友”之说。当然,西方古典学者对知识的兴趣更高,更加在意“博学”的称誉。

  孔子的三阶段人格教育论,以经典文献教育为人格养成的初始阶段,但随着经典文献的扩展,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经典教育贯穿于传统士人教育的全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孔子非常推崇《诗经》,认为《诗经》包含了所有的思想观念,所以子夏说《诗经》“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韩诗外传》)。汉代之后,经典学术快速发展,“六经”在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形成分工,共同构成社会主流思想的核心,虽然专攻一经为士人之常态,但士人必须学习和熟知所有儒家经典,形成必备的知识修养。从社会或自我认知的角度来说,诸子之学亦可备儒家经典之补充。所以,孔子人格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以儒家经典和诸子为主要内容。

  由于“礼”有着特定时代性,其规范性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社会价值也不断减弱,传统社会士人的行为规范主要体现为政治姿态和出处方式,而能够在这方面进行有效教育的主要是史著。中国古代史著除了为统治者提供历史鉴戒之外,主要记录了不同阶层的个体的政治行为和命运,所以,史著学习其实就是一种政治理念、政治规范、政治策略的训练,并能从不同的人生形态和命运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形成自己的社会行为模式。左宗棠说:“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也。”(《左宗棠全集·书信一》)所以,对于士人来说,史著教育的目的更多是养成社会政治行为的准则和应变能力。

  孔子“成于乐”说的是造就精湛深远的精神境界,涉及审美教育。对此,孔子还有另一种说法:“游于艺”(《论语·述而》)。由于“乐”过于专业,且应用范围较小,所以后世以诗词歌赋等经典教育取代了乐教。诗词歌赋是古代士人的基本素养,也是古代士人的精神故乡。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非常繁富,且具有很高的美学水准,各种审美文体、鉴赏理论、创作理论都很发达,它们是中国古人以情化人、超越现实、升华自我、建构生活意义等的重要方式。中国文化将这部分文献置于集部,与经、史、子部并列,相关文献的经典化更为活跃、丰富。

  就人格教育而言,传统经典教育还强调“知行合一”的方法。王阳明认为,外在知识离却了本心之真,便容易被私欲所利用,或者使人沉溺其间。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复归于良能良知,使得经典学问有用于世,有用于己,赋予经典活泼泼的生命力。所以,古代经典教育,往往伴有自我体验、省思、相互砥砺切磋和社会实践。这也是古代经典教育常以书院形式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士人教育主要是经典教育,而人格的三阶段构成也与经典文献的经史子集四部构成相吻合,“四部”皆属于古代“文学”经典,它们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格教育的材料。“四部”分类显示了古人对“文学”经典的体系性、功能性的自觉认知。

  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古典学,在文化整体意识和文化精神传承、文献本体观念、阐释及整理方法等方面,有着共通性。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文献不限于“六经”,还包括历代各种类型的优秀作品,其“经典”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更为重要的是,古希腊罗马文明早已终结,写就其典籍的古希腊语、拉丁语也成为绝响,因此,西方古典学者的知识兴趣,时时超逸出文化传承的愿望,而中国古代“文学”在过去2000多年里,除了建构起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特质外,还孵化出多层次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着巨大创造力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古代本就存在着文化根基之学的观念、体制和实践,从民族文化传统出发,借鉴西方古典学,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形成中国自己的古典学科,才能担负起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新使命。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