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金融服务、财税体制改革、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思政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卞志村: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卞志村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金融的重点是通过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通过鼓励金融资源跨区域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科学合理地平衡金融资源配置,全面把握各产业发展态势,适时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提高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鼓励金融资源跨区域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鼓励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中西部产业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要素的跨区域流动。通过建立健全区域金融合作机制,促进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互联互通,确保各地区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
【吕炜、刘欣琦:以科学方法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吕炜、刘欣琦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要以科学方法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使财税制度安排设计、管理方式方法、政策制定执行等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其一,坚持守正创新。聚焦落实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等要求,补齐体制机制短板,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持续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和财政治理效能;着眼于构建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更好发挥税收制度筹集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运行、调节收入分配功能;把推进财税改革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结合起来,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其二,注重系统集成。要围绕保持和加强中央调控能力、发挥好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加快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强化财政金融联动,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其三,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领会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在深学细悟、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以钉钉子精神把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等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摘编自《人民日报》
【刘洋:彰显大国责任担当,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洋指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这是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题中之义,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彰显大国担当的主动作为。主动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绝不是简单加入或被动接受,而是坚持积极对标,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为全球经济治理作出更多中国贡献。第一,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当前,我国正主动积极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新一代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着力推动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第二,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在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推进其在上诉机构运转、豁免规则使用、贸易救济措施等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将争端解决机制、服务业开放和数字经济等纳入议题。第三,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一方面,我国始终坚定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调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另一方面,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国正引导共建国家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等重要组织的战略对接合作,在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劳工规则、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等规则中反映发展诉求,逐步形成高质量、高标准的规则体系。
摘编自《经济日报》
【王贵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实践】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王贵洲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形成的文化结晶,其思想内容与学校思政教育内容一脉相通,能够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精神滋养和育人源泉。从传统文化走向思政课堂,需要在理论建构、内容凝练和方法创新等角度探求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和具体实现途径。其一,在理学融通中推进传统文化的思政转译。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抽象精神标识转化为具象思政元素,需统筹把握文化内涵、时代特征和教育规律等,转译或重构由传统文化到思政课的话语表达,实现文化浸润教育、教育丰富文化,文教相长、理学融通。其二,在守正创新中激发思政课堂的教学活性。传统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创新教学手段是紧跟时代发展、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学校要坚持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抽象概念与生动案例相结合、显性表述与隐性浸润相结合,探索打造沉浸式、全景式、互动式等教学新模式,守正创新,推动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其三,在知行合一中释放思政课堂的时代张力。学校应积极开发基于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围绕“大思政课”开展相应的思政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站稳文化立场,增强“四个自信”,进一步明确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刘思姚、周建超: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江苏省长江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刘思姚、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建超指出,对外开放是世界历史时代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第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同国际规则高水平对接。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相容相通,打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第二,深化外贸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中国更要注重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将服务业作为重点领域,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第三,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注重统筹总体和局部协同发展,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开放水平,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第四,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新征程上要落实好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稳步拓宽合作新领域,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摘编自《新华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