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文化主体性、经济发展、区域绿色发展、新型城乡关系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忠晖: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忠晖表示,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境遇、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折射出一个民族对其自身文化的自为状态和自信程度。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前提是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由衷自信,并在此基础上自觉理性地维护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精神价值。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禀赋和突出优势。首先,在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中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坚持自信自立。只有保持文化上的主体性,才能确保在文明交流交锋交融中不被“同化”“融化”,夯实自身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根基。其次,巩固文化主体性,既要善于从时间维度推动古与今的传承,也要善于从空间维度促进中与外的交流,在与外来文化相遇时,既能自觉自省,又能互尊互重,且在此基础上产生积极的适应性与成长性。与此同时,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与时俱进是我国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巩固文化主体性,要统筹兼顾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只有在实践创造中不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实现文化进步,才能始终掌握文化领导权,以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社会发展进步。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斌: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斌认为,总的来看,我国经济近十多年来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呈现出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特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经济增速近年来有所放缓,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居于前列。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依然处在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稳步迈进的轨道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吸取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体现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能够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并确定了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我们有能力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摘编自《人民日报》
【涂圣伟: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涂圣伟指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既不是将城市和乡村相关领域制度简单合并相加,也不是局部修修补补的改革,而是基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而进行的系统性、整体性重塑。一是要立足城乡统筹处理好人地关系。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必须立足城乡两大空间、突破传统人地关系逻辑,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人地适配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人口流动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机结合。二是提升城乡人口分布与公共资源的空间匹配性。必须把握城乡人口结构、发展形态变化趋势,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在强化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同时,提高配置效率。三是基于功能融合建设城乡发展共同体。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拓展农业多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促进城乡功能深度耦合。四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创造城乡融合的物质条件。创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制度,加快形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新型工业化对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强城镇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并通过技术扩散、产业融合等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处理好以上四对关系的基础上,当前要全面落实重点任务健全制度体系,重点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率先构建县城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二是加快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三是建立城乡公共资源高效配置机制;四是形成更加完善的农村基础制度体系。
摘编自《经济日报》
【陶利霞等:推动绿色低碳产业跨行政区合作发展】
重庆工商大学陶利霞,西南石油大学罗胤晨,云南大学文传浩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跨行政区合作发展”可为绿色低碳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也能促进绿色低碳产业构筑跨区域合作发展新优势。面对新时代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要素流动受阻等挑战及现实需求,在持续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过程中,亟待面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方向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首先,夯实制度保障联动机制,体现绿色低碳产业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特色。一方面,政府、地方部门之间积极探索产业跨行政区合作路径,做好绿色低碳产业跨行政区合作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市场在跨行政区经济之间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碳市场和碳税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其次,探索区域战略协作机制,形成绿色低碳产业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模式。一方面,探索形成行政区与经济区互补模式。另一方面,以“飞地”模式促进跨区合作,推动区域“缩差”协调发展。再次,优化低碳产业协同机制,为绿色低碳产业跨行政区合作发展创建“新”路径。一方面,以数字化引领绿色低碳产业跨行政区合作发展,促进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鼓励企业跨行政区运营,加快推动产业跨行政区合作发展,协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