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波(浙大城市学院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高质量教育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跳出教育看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围绕国家和区域战略部署,深化“体系、理念、人才、平台、生态”五域协同,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完善体系域,构建有实践智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课程、专业、教材、学科协同改革,着力增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一是完善通专融合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社会思政、五育并举互融互促,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同时,围绕社会发展和产业企业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建设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专业群。专业群建设是深化地方应用型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要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新质生产力+特色优势”专业群,以产业导向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三是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强化专业集群对学科体系的支撑作用,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建设。
更新理念域,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校地融通
更新教育理念、办学理念,以此指引高水平教育教学创新。一是深化科教融汇,以“科研要素”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更加注重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科研平台转化为培养平台,把科研过程转化为育人过程。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探索打造“AI+X”学科交叉人才培养项目和课程。二是深化产教融合,以“产业导向”夯实学科专业内涵支撑力,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求、真实问题、解决方案等带到人才培养中,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适应未来产业对人才发展的新需求,探索模块化、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三是深化校地融通,以“呼应需求”来增强服务地方影响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通过企业现场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就业指导+工学交替、双主体+双导师、第二课堂+企业认知实习等多种深度合作模式,把地方发展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拓展人才域,汇聚高水平双师双能型人才队伍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畅通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构建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更好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人才的任职标准、奖励条件,畅通晋升渠道。着力引育颠覆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类高层次人才。围绕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区域与重点产业,重点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与管理复合型高端人才,大力引育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教师开展探索性研究。二是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推动高校联企引智、人才驻企服务,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科技特派员等实践锻炼。积极引进企业(行业)专家人才,探索“产业教授”制度,聘请校外科研人员担任研究生培养合作导师、行业导师,提升教师科研反哺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三是拓宽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继续教育开放服务功能,优化学历教育专业结构,强化资源引入,推广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新范式,智慧赋能培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夯实平台域,建强政产学研用融通的综合育人平台
建强以重大任务为导向的高水平创新平台,系统打造“平台为主型+学科引领型+人才引领型+校地(企)合作型+医院赋能型+支撑保障型”的平台体系,增强育人成效。一是创建服务区域产业需求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围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的战略部署,积极参与重点实验室重组,谋划打造高能级科研平台与智库,促进“四新”学科,尤其是“新文科”与“新工科”的交叉合作。二是谋划建设优势学科的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优势学科覆盖的跨院系、跨学科师资团队为依托,建立多专业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跨学院联合开展优势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培养。三是推进应用导向的跨学科综合体平台。对照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等建设指标,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切实增强人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四是联合地方研究院加强产教协同育人。在所在地区不同区(县)建立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研究院,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建立以项目为牵引,以“双导师制”为保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不断夯实研究生培养基础。
优化生态域,构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体的新生态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要深化学校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走深走实,营造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一是加强综合考核绩效激励力度。落实进一步探索学校综合考评制度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结合省、市对高校综合考评反馈意见和日常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化解问题,不断迭代完善考评方案和指标系统,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建设开放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政策配套,加强高校科技园公司建设,设立创投基金,多措并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教育覆盖和硬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和定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三是夯实干事创业的合作生态。发挥各学院和部门干事创业主观能动性,从孤立走向合作、从合作走向匹配、从匹配走向精准、从精准走向贡献,营造“业务+合作”生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