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改革方法、新质生产力、澳门经济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海鹏:推动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指出,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以工业化为核心、追求生产力进步的关键,会带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巨大变化。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追求生产力进步(工业化、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科技进步)上是相似的,但带来的生产关系变革差异巨大。资本主义靠战争、殖民、炮舰政策,靠圈地运动等暴力方式完成原始积累,推动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了,资产阶级壮大了,资产阶级发动革命取得政权,进一步推动生产力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与此不同。我们的原始积累不靠战争和掠夺,靠农业合作化提高农业生产力,靠轻工业积累资金,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重工业,基本上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自主工业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概念观照下,我们要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有关现代化理论、现代化范式的运用。我们要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进行学术性建构,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使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明显超过资本主义;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悠久绵长的历史特性,如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矫正所谓“现代性”与“传统”相对立的现代化范式。
摘编自《北京日报》
【董志勇:多措并举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董志勇表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提升政策实施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有效举措,也是应对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必由之路,是实现高水平安全的关键保障。当前,我国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问题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带来的经济后果影响着经济稳定、增长动力与结构调整效率,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具有现实紧迫性。从实践来看,增强我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动态调整与能力提升,从政策协调机制、协商反馈调整、执行步骤优化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确保形成宏观政策合力,推动实现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首先,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完善跨部门政策协调平台,形成有效政策协调机制。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过程中,政策协调机制可以确保各项政策方向一致、节奏协调、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其次,要坚持动态调整,加大政策执行的数字化建设,增强政策透明度和监督反馈。为实现政策同向发力和高效执行,应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执行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构建政策数字化管理平台,不断提高政策执行透明度,全面提升宏观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在以上两方面基础上,坚持提升政策执行能力,增强政策工具的灵活应用,兼顾经济短期周期性波动与中长期结构性问题。
摘编自《学习时报》
【朱辉宇:坚持和运用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朱辉宇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各种矛盾和任务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只有坚持和运用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才能继续推动改革行稳致远。一是要充分把握好改革和法治的辩证关系。要坚持法治和改革同向发力、同步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以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方面应充分把握改革之于法治的关键性作用,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在破立统一中深入推进改革。应立足当前改革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确保改革发展的连续性与开拓性,把准立的节奏和时机,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有序推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只有自觉主动将该立的新事物、新制度、新模式和新方法真正立起来,改革中的破才有基础和底气。三是实现改革和开放的互促互进。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滞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不断促进全方位开放;通过开放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不断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四是全力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和改革实效,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解决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谋划与贯彻、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一鸣: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孕育成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求变,也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由以下变革催生:技术革命性突破——与以往科技革命主要替代体力劳动不同,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仅替代体力劳动,还将实现对脑力劳动的替代和对人的智力的拓展;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比如中国新能源汽车正是依靠科技创新赋能,在全球竞争中异军突起。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产业基础、科技条件和创新能力来发展,不搞简单化、一刀切,不搞一种模式。要避免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处理好几个方面关系,这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金融支持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关系、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和提升劳动者素质的关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
【支振锋:实现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中国社科院台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支振锋表示,回归25年来,澳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一业独大”曾长期困扰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博彩业顶峰时期曾占澳门生产总值约63%,如果加上和博彩业相关的酒店、餐饮、购物,则占比更高。对单一产业的过度依赖,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安全隐忧,也会挤压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带来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摆脱“一业独大”,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必答题。当前,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成效初显。澳门积极推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建设(即世界级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琴澳一体化深入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封关运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内涵不断丰富,重点新兴产业生机勃勃。澳门协和医院开业运营,促进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澳门科学一号”探测卫星成功发射,打造了澳门高科技发展硬核实力名片。可以说,澳门已经打下坚实发展基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乘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浩荡东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实现更好发展,不断开创“一国两制”在澳门实践的精彩华章。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