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依靠技术攻关和要素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依靠技术攻关和要素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

来源:河南日报2025-01-05 09:29

  作者:胡冰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25年“三农”工作作出部署。会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表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理解并积极践行这一要求,对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振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学科领域、众多参与主体、繁多投入资源。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旨在打破各主体之间的壁垒,形成高效的合作机制,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多学科融合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日益复杂,“一个课题组+一块试验田”式的传统研究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农业生产面临气候变化、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频发等多方面的挑战,单一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难以提供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应对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时,不仅需要作物学领域研究耐旱品种的培育,还需要水利工程学领域探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以及气象学领域对气候变化规律进行精准预测,为农业生产提供前瞻性的气象服务。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从而开发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25.1万架、防治作业面积26.7亿亩次,稳居全球首位。实际上,在无人机植保的应用中,不同农作物的作业高度、雾滴粒径、有效喷幅等参数的优化及技术的集成创新,对防治效果存在很大影响。这几乎都是全新的领域,涉及的学科更加广泛,需要通信技术、视觉识别等融合创新,推动新的农业科技进步。

  多主体协同合作。在传统意义上,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涉农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各自具有独特优势。科研机构通常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方面具有雄厚实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创新性理论和技术成果;高等院校不仅承担科技创新的任务,也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为农业技术推广输送大量人才;涉农企业则更贴近市场,对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技术转化和产品推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更加多元,用户也成为重要主体。通过建立“产学研用”的合作机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用户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向反馈,共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让试验田、示范田产量变成大田产量。在传统意义上,农业科技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科技成果的供给侧,科学家和企业提供什么技术,农户就使用什么技术。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技术需求被用户反馈出来,催生了农业科技的快速迭代更新。例如,在智能温室管理领域,随着用户对作物生长环境精准控制的需求日益增长,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纷纷投入研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出了高度智能化的温室管理系统。

  多资源联合投入。农业科技协同攻关,更多强调从0到1的原创性贡献。如果将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划分成两个阶段,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更多地作用于从1到N,是“发展”的概念;当前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即从0到1的阶段,是“进步”的概念。对此,所需要的资源投入与此前也存在根本差异。“发展”阶段依赖有形的硬资源,例如资金、装备、人力等;“进步”阶段则更侧重无形投入的软资源,包括激励机制、科技平台、合作交流等。例如,农业科技的政策供给正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投入资源。允许科学家在企业兼职取酬、专利入股等激励措施,正逐步打破传统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与应用,而且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再如,科技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破除单一评价标准,构建起多元化、更全面的评价体系,以更加科学、公正的方式衡量科研人员的实际贡献和成果价值,激发更多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通过更多软资源投入、软环境改善,厚植原创性成果的生成土壤,催生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创新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

  科技成果只有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后,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带来实际效益。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相对较低,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各类农业科研院校、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实际运行中,基层推广机构面临人员素质不均、经费短缺、手段滞后等问题。为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基层推广机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力度,保障推广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创新推广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推广效率和精准度。具体而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农民搜索习惯、种植历史及地域特点,构建精准用户画像,智能推送适配技术指导、视频及专家建议,并依据反馈优化内容,提升农技推广效率,加速科技成果普惠。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科技成果的最终使用者也是农民。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应用能力,是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文化水平,制定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培训课程,采用现场教学、远程教育、田间学校等多种培训方式,向农民传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更新农民的科技知识和观念。除传统种植、养殖技术外,培训内容还应拓展至市场营销策略、品牌塑造、农产品安全控制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维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还要引导农民掌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方法,从而提升农产品价值,让好收成变为好收益。近年来,越来越多农户不仅利用抖音进行农技学习和知识传播,也通过“直播带货”进行农产品销售,要为广大农户提供相应的内容培训,使得抖音这样的“新农具”更上手、更顺手。

  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运作。鼓励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涉农企业通过市场化机制,将科技成果与农民的利益紧密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一是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估和交易机制。例如,利用交易平台合理评估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并在规范市场中公开流转,助力中小涉农企业获取适宜技术,减少重复研发造成的资源浪费。二是丰富科技成果使用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技术入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股权,参与企业运营推广;同时,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多元主体参与,比如,养殖户可通过购买股权或技术服务加入研发,在生物公司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出新疫苗的过程中,养殖户获得优惠购买或提前使用权,共享产值增长红利。三是扩大农业开放的市场竞争机制。生物层面,科学评估生物安全防控要求,逐步放宽种质资源进出口,解决种业“遗传基础狭窄”问题;经济层面,提升种业开放度,以开放促竞争,推动种业科技创新与竞争力提升。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探索适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禀赋,针对生产力要素进行高维升级和高效配置,推动农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进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343.9亿斤,同比增长1.4%,已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彰显了“中原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南在农业领域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2024年,河南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超过97%,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8.1%,涌现出12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除了传统的农牧企业如牧原、双汇,河南还涌现出卫龙、蜜雪冰城等家喻户晓的新兴品牌,展示了农业产业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在豫东平原,广袤的耕地资源成为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的坚实基础。当地积极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应用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实现了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精准化、规模化种植。同时,豫东地区还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食品、饲料等产品,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豫南地区则凭借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山地资源,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茶叶、油茶、林果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通过绿色防控技术和有机种植模式,成功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当地还充分利用山区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从全国来看也是如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经济基础及社会发展情况,精准制定农业发展策略。东部地区因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可以重点发展智能化、设施化农业,如都市农业、智慧农业等高效能农业形态,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生产提升;中部地区可以依托优质的耕地资源和较强的农业生产基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深加工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及节水农业等,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农业生产力;东北地区应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通过因地制宜的模式,推动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充分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潜力,不仅能实现全国农业协调发展和高效提升,还能显著提升各地区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一模式有效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利用,从而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结合各地区优势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培育特色产业和区域品牌,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增收渠道。同时,通过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业技术跨区域共享与协同创新,可以有效打破地方发展壁垒,实现技术与经验双向流动和深度融合,形成全国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同效应,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标志着我国农业已进入了创新驱动的新发展阶段。通过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我国农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这不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农业未来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和解决方案。

[ 责编:陈锐海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 依靠技术攻关和要素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