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科技、治党、消费、中华民族共同体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潘教峰、万劲波:进一步发挥好科技的根本支撑作用】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潘教峰、万劲波认为,要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优化定位布局,进一步凸显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进一步发挥好科技的根本支撑作用,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科技体系和能力,提升整体效能。一是完善现代化国家实验室体系。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国家实验室,重组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现代化国家实验室体系。发挥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效组织体系。二是优化现代国家科研机构体系。根据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部署,优化科研机构布局,明确定位和任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三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优势学科,强化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四是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等梯次培育路径。五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推进科技创新部门协同、央地协同,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现代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摘编自《学习时报》
【王永贵、马双: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王永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马双认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要积极顺应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着力消除阻碍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的痛点、堵点、卡点,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充分释放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新型消费扩容,可深入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丰富数字消费供给,优化数字消费载体,有力引导数字消费创新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帮助消费者解决消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决策难题,提升消费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优化入境政策和消费环境、鼓励首发经济等,精准汇聚全球消费、升级高品质消费和引领全球消费,努力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提升国际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以及对国际消费者的吸引力。建立共享型消费格局。要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大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持续优化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和持续缩小的城乡消费差距,推动形成共享型消费格局。打造融合型消费业态。要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持续打造融合型消费业态,以融合型消费新业态助力扩大内需。
摘编自《人民日报》
【王东:促进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相统一】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东认为,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必须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高度统一起来,充分调动保护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严管理监督是鼓励担当作为的重要前提。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严管就是厚爱,监督即是保护。鼓励担当作为是从严管理监督的最终目的。从严管理监督不是要把人管死,而是为真正干实事的党员干部兜好底,让党员干部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从而更好地履职尽责。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干部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织密织牢监督网络,全面加强纪律建设。”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强化正向激励。加强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加大荣誉表彰力度,让担当作为者更有尊严、更有地位,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精神引领作用。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在实际考核中,应注重实绩考核,完善考核指标、优化考核内容,破除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倾向。完善澄清保护制度。对于给党员干部“泼脏水”的诬告陷害行为,必须及时予以查处,决不让诬告陷害的歪风滋长。
摘编自《光明日报》
【彭丰文: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彭丰文认为,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良好的学科平台,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涉及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具有突出的跨学科属性和综合性特点。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打通学科壁垒,把准研究方向,形成科研合力,推动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必须摆脱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错误影响,积极培育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各学科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造一支政治可靠、学术一流、视野开阔、学风严谨、具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科研队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