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依托数字技术带动更多要素向乡村流动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颜廷武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城乡融合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发展过程,涉及城乡功能布局、要素流动、公共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数字技术具有极强的通用性、渗透性特征,这一技术特性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统一的。数字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应用,不仅深刻改变了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城乡要素流动格局、经济联系模式和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系列新变化。首先,要在促进城乡产业跨界融合升级上下功夫。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是基础。要深化数字技术在工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特别是推动数字技术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领域的普及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县域商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快递网点数字化改造,促进城乡生产、流通、消费有效衔接。其次,依托数字技术带动更多要素向乡村流动。城乡融合发展,突出短板在乡村发展不充分,关键制约是现代要素保障不足。要积极培育乡村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发展乡村智慧旅游、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向乡村汇聚。加强乡村数字技术人才培育,吸引更多的数字经济相关人才入乡创新创业。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因地制宜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详情
发展乡村富民产业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
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强化县域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姚毓春在《光明日报》撰文认为,发展乡村富民产业,需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区位条件等因素,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近年来,有些村庄盲目跟风发展一些“高大上”的产业,例如直接照搬其他地区的特色小镇、乡村旅游项目,结果却是生意冷清,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相反,一些乡村经过认真调查研究,选择了适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有效带动了村民致富。在这个过程中,要多措并举拓展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形态,回答“如何生产”的问题。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措施,提升其经营能力和规范运作水平。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技能、综合素养培训,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发挥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科技,积极探索农业内部融合、全产业链发展融合、农业功能拓展融合等产业融合模式,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改变小农户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状况。详情
编修村志有利于以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颜越虎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地方志书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作为地方志书的一种,村志较为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一个村域范围内的山川河流、风物特产、民生百业、文化风俗、村规民约、能工巧匠等内容。编修村志,有利于以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村志就像是乡村的“百科全书”,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做好编修工作离不开调查研究。编修一部村志,就要对该村庄做一次“摸清家底”的工作,就要对该村域的“三农”问题做一次全面、深入的社会调查与个案研究,这样才能保证村志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编修出版的村志越多,对我国乡村社会的调查研究就会越广泛越深入,也越能为各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支撑。同时,修志是为了用志。只有把用志这一环节抓好,充分挖掘村志在不同领域的价值,才能让“三农”画卷更加壮美。此外,村志不是“文化快餐”,而是一种可持续发挥效用的精神文化产品,能够记录乡俗,留住乡思。为此,要培养村民阅读村志的习惯,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建设家园的热情,引导、鼓舞村民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开创美好未来。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教育基础上,构建多样态乡村文化创新平台
乡村遗产文化作为乡村差异化的重要体现,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德胜,吉林省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员顾晨冉在《中国教育报》撰文强调,乡村文化多样性与现实生物多样性发展内在契合、相互交织,构成乡村独有的复合生态和文化体系。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遗产文化,有关方面需在生物多样性教育基础上,构建多样态文化创新平台。首先,文化与科技同行,利用数字技术采集存储乡村遗产文化大数据,保护和活化利用乡村遗产文化。其次,文化与产业融合,充分考量生物多样性因素,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先行的产业模式,重点建设智慧农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准决策、远程调控、实时问询和全域联网,使农业管理更高效、生产更便捷、沟通更及时、协作更流畅,有力推进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推动乡村管理一体化,实现乡村经济绿色发展。最后,加强乡村人才培育平台建设,建立乡村文化传承人制度,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爱农、懂农、务农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详情
(光明网记者陈锐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