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李向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的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既有助于彰显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又有助于提升全球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所凝结的中国式情感和民族精神。春节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的绝佳例证。当我们将其纳入现代文明转型进程中予以考察时,不难发现,中国春节集中体现的独特的中国式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及其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兼容并包属性,既为其穿透数千年历史云层绵延至今提供了不竭动力,又使其有机会成为身处现代的人们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力量源泉。

  体现传统宇宙观、道德观和社会观

  春节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道德观和社会观。它不仅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生动展现,也是和合爱人道德观的具体实践,以及和实生物社会观的直观反映。

  春节生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一节日中,人们不仅庆祝新年的到来,更是在实践中体现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古老智慧。春节集中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定位自我的基本方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协调统一。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祭祀山川河流、供奉祖先神灵,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春节的庆祝活动,如祭祀和供奉,也是对“民胞物与”思想的具体实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春节深刻地映射出和合爱人的道德观。在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仪式活动不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全世界中华儿女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深刻体现。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核心,“和合”理念贯穿于春节的每一个仪式和习俗之中。从庄重的祭祖仪式到邻里亲朋间的拜年贺岁,春节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无声地传递着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这些习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国人传统美德的生动展现。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人们通过实际行动,将和谐、友善、尊重的道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

  春节还集中体现了和实生物的社会观。这一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与差异并存,是中国传统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在春节期间,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竭尽所能地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这不仅体现了对家庭和睦的重视,也是对“和而不同”理念的生动实践。人们常说的“大过年的”,这句简单的话语在春节期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提醒人们在这个时候要放下纷争,尽可能展现出更多的宽容与和谐。春节期间的拜年、走亲访友、参与庙会等活动,不仅是庆祝的方式,更是强化社会联系、修复人际关系、重建社会纽带的重要时刻。

  彰显中国传统时间观念

  春节是中国传统时间观念的集中展现。春节作为时间节点,被赋予了“新”与“旧”的过渡意义,使得原本无结构的自然时间流被赋予了结构化特征。春节使时间具有了历史。春节前属于“过去”(“旧”),春节期间属于“现在”,春节后则属于“未来”(“新”)。在时间的循环往复中,春节成为衡量人们生命历程和生命周期的重要节点,标志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成长。

  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它还是时间的标记,是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深刻反思和美好期待的交汇点。作为年度周期的起点,春节承载着总结、结束、开启与展望四重时间意义。

  春节作为一个总结性的节日,标志着四季轮回的完成,从谷物的播种到成熟,人们在此刻回望过去一年的旅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总结。四季的更迭在人们的时间观念中展现了时间的确定性,即每年都是如此循环往复。这种确定性激发了人们对过往经历的回顾与感恩,通过举行各种仪式祭拜神灵、供奉祖宗,表达对过去一年的感激之情。

  春节也是一个结束的节日,它宣告着一个时间周期的圆满结束。在除夕夜,这个象征性的时刻,人们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仪式,如河北、山东地区的“踩岁”习俗,来告别旧岁,同时满怀热情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作为新一年的开启者,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人们通过张灯结彩、互相拜年的方式,共同迎接新的一年。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

  春节还是一个展望的节日,人们将希望和梦想寄托在未来。未来是不确定的,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人们在此刻尽情地憧憬和规划,为未来描绘蓝图。

  与现代社会生活有机融合

  春节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一脉相承、和谐共融的集中体现。春节穿越数千年历史长河走到现在,始终都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这得益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人民性、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等基本特征。其中,时代性是中国春节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的基本原因。春节的时代性,即春节的与时俱进性。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数次剧烈转型,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因生产力的提升而不断更易,春节作为重要的文化传统和时间节点,始终能够与新的社会生活相适应。

  春节为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时序感和秩序感。在以流动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性社会中,春节如同一根纽带,维系着人们对于时间节奏和生活秩序的体验。春节是一个避风港,给予人们确定性和结构感。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时间仿佛被暂时固化,展现出其结构化的一面,这正是流动性极强的现代社会所稀缺的。春节提供了一个场合,让人们得以在变动不居的时间之流中得到片刻的稳固,共同体验和庆祝这一年度盛事,从而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找到归属感和精神慰藉。

  春节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调适机制。无论人们身在何处,无论是在外打工的游子还是在家乡务工的劳动者,春节都召唤他们回归故里、回到家庭,与家人共度团圆时光,为渴望从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约束中解脱出来的人提供了契机,让人们从日复一日的例行性甚至有些枯燥的日常生活中暂时抽离,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从现代性困扰中寻求精神突围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让人们得以从现代生活的连续性中暂时脱身,实现心灵上的重启和更新的机会。

  春节为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寄放乡愁的寓所和开展共同生活的时机。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快节奏中,人们往往将民间生活理想化,视其为田园诗般的存在,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寄托于这些传统节日之中。春节成为乡愁的寓所,人们在其中表达着对故乡的思念,构筑着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节以其独特的方式,提醒着人们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根植于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传统始终不变,它们是现代人共同身份和历史的一部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庆祝过去一年的收获,也会展望新一年的希望。春节让人们有机会放慢脚步,与家人团聚,与朋友交流,共同体验那些温暖人心的传统习俗。可以说,作为一种文化机制,春节让人们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了不变的文化之根。

  与过去相比,现代的春节承载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价值与期待。不同背景和群体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体验和感受春节,使得这一传统节日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正是因为春节具有这种强大的适应性和可塑性,才使其跨越历史的长河,一直传承至今。每一个对过年充满期待、对春节怀有憧憬的人,都是这一传统节日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们不仅是春节习俗的实践者,更是春节所蕴含的中国情感和道德观念的现代诠释者。作为最具象征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春节正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和赋予新意,在随着人们的需求而变化中,保持了其永恒的魅力和生命力。

  总之,在现代文明的广阔视野下,春节不仅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春节由“中国年”变成“世界年”,不仅彰显了中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影响力,而且在全球华人心中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更为关键的是,春节成为一扇窗口,能够让世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民族精神。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四重叙事的思政课

  • 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实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