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带来信息生产传播方式深刻变革,对青少年思想观念形成和塑造的影响日益显著。人工智能通过智能算法为青少年提供了高度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大大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效率,但也在信息筛选、内容导向等方面存在各种偏差,影响青少年对信息真实性和社会价值的判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我们要深刻认识人工智能给青少年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信息环境。
防止虚假信息造成误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正深刻改变内容创作者的主体结构,呈现出由人类主导向算法驱动转变的特征。这种转变虽然显著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却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发者在商业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容易忽视信息的真实性与社会价值,导致一些生成的内容是虚假的或是具有误导性的,对青少年群体认知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一些文生视频大模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逼真度很高的视频图像,进一步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加剧了人们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难度。当青少年群体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和数字素养时,就容易陷入算法制造的信息陷阱,被虚假内容误导,甚至产生不正确认识。
防止个性化推荐算法导致认知视野局限。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深度学习算法,对用户行为进行精准分析,能够为青少年群体提供高度个性化的信息内容。这一技术虽然提升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却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信息茧房”现象,即算法依据用户偏好进行内容推荐,使青少年群体长期处于单一化、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之中,从而可能限制青少年群体的认知视野和思维深度。此外,这种内容趋同化现象还进一步加剧了信息消费的碎片化,使青少年群体在面对海量信息时难以进行系统归纳与综合,从而弱化了对社会议题的整体理解力与参与度。这种情况不利于青少年群体完善知识结构、发展批判性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社会整体形成正确认知。
防止算法偏见和成瘾性特征带来不利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青少年在信息消费过程中更加容易接触到内容和形式多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这些产品的内容生成算法和用于模型训练的数据有些体现着西方价值观,基于内含价值偏见的数据、应用具有价值偏见的算法,能够以相对隐蔽的方式对青少年群体的价值判断、认知观念等施加错误影响。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便利性和沉浸感上吸引力倍增,可能造成沉迷、上瘾现象。如果长期过度依赖,会削弱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容易滋生孤独感、焦虑感等不良情绪。
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对青少年成长信息环境的深刻改变,我们需要适应青少年健康成长要求,从技术自主、强化监管、内容生产、素养养成和社会协作等多维度构建系统化的应对策略,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治理,构建更加健康的数字信息环境。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研发和创新,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文化产品的自主创作,使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和传播上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对技术的监管机制,完善技术伦理框架,防止商业利益考量侵蚀信息真实性,严控虚假信息扩散。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引导,提高数字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在信息洪流中识别偏见和误导性内容的能力。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协同合作,搭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为完善人工智能治理提供强大社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