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积极发挥技术优势 提升理论传播效果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理响中国】积极发挥技术优势 提升理论传播效果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5-02-24 14:31

  作者:高贵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教授)

  “科技改变一切”。在新媒体时代,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内的新传播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改变和重塑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凝聚社会共识、指引社会发展方向的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也在这些技术的推动下迎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机遇,包括AR、VR、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内的新传播技术正在成为推动思想理论传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新技术的运用突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理论传播的覆盖面和便利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党的思想理论传播方式往往受限于诸多的空间和时间因素,能覆盖的范围相对有限。而到了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对时空壁垒的打破,思想理论的传播很容易突破地域与时间的束缚。通过各类媒体客户端、社交媒体和自媒体,思想理论的传播瞬间便能够传遍四方,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身在海外,受众都能及时获取最新的理论资讯。正是因为有了新传播技术,理论专家即使不在专门的版面上写文章或到各地进行宣讲,只要通过互联网连接进行一场没有围墙的线上直播,瞬间就能够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通过各种终端在线观看,而就算是因着各种原因暂时错过了直播,过后还可以在任意的碎片化时间里回看视频,或在任何方便的地点反复学习,而这无疑是新的移动互联及网上直播等新媒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崭新局面。

  新技术的运用创新了传播形式,增强了理论传播的鲜活性和吸引力

  过去,包括党的思想理论在内的观念性传播往往采取的是较为严肃和单一的文字阐述,形式较为枯燥,加之思想理论往往比较抽象和晦涩,很难激起大众的兴趣,思想理论的传播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新传播技术的运用,则不仅为思想理论的传播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而且使这些思想理论的传播不再枯燥和遥远,而是变得更容易理解,也更加生动有趣。近些年来深受广大网民欢迎的短视频便利用其简洁直观、生动形象的特质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转化成了各种为普通大众易于接受的动画、故事或情景剧。如“理响中国”理论融媒体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揭晓的作品名单中就有大量作品采用短视频形式,通过视觉化方式演绎历史故事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做了形象化的解读,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深刻的理论。与此同时,诸如H5 长图、动漫、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的应用,则不仅使传播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为受众打造了更具时尚感和沉浸感的学习体验,从而大大增强了思想理论传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新技术的运用瞄准了传播对象,提升了理论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大数据分析、算法推荐等新传播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迅猛、社会影响巨大的新传播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同样为思想理论传播的精确推送和精准抵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只要对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轨迹或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就能够精确地得到受众的清晰画像,甚至能够精准把握受众的兴趣偏好。如果再加上一套科学有效的算法推荐,传播者就可以实现对传播内容的有效推送,为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的受众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收受套餐。如,针对较为年轻的群体就可以为他们有的放矢地制作和推送结合流行文化的理论解读文章,而针对企业管理者或基层领导干部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推送与经济政策、企业发展相关的理论分析。这样一来,思想理论传播的命中率就会大大提升,正是因为精准推送能有效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思想理论传播的效果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更多的保障。

  新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交流互动,激发了理论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即时互动传播技术对新时代传播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过去时代持续已久的单向传播,在传受双方间构建起了能够即时双向互动的传播新模式,从而改变了以往传播中 “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格局,改变了受众长期处于被动和隐匿的尴尬局面。社交媒体平台、网络社区等成了受者与传者乃至其他受众之间可随时随地交流互动的重镇。在接受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不仅可以随时就传播内容发表看法、与传者和网友及时互动,主动参与理论传播的过程,而且能为传者提供最及时的反馈意见,从而帮助传者对传播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优化。广泛收集民众意见,实现理论传播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不仅让理论传播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也大大激发了受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新传播技术在思想理论传播领域的不断创新应用,不仅为理论的传播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而且为思想理论的传播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将新媒体时代的思想理论传播带入了一次全新的环境和高度。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包括党的创新理论在内的传播更要积极拥抱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传播技术,充分利用其优势不断探索创新思想理论传播的更多路径和可能,让党的先进思想理论真正成为指导社会发展、推动实际工作、凝聚思想共识的不竭动力。

【理响中国】积极发挥技术优势 提升理论传播效果

【理响中国】积极发挥技术优势 提升理论传播效果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自信之源》:寻古问今 简而意足

  • 四重叙事的思政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