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传播飞速的时代。每一秒钟,成千上万的信息在网络上流动,5G的广泛普及应用和短视频传播的到来更使媒体的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变,因此,理论传播既面临更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在这种传播环境下,如何让理论传播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精准触达受众?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形式作为理论传播的关键,对理论的影响力提升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如果说传统的理论传播是“单向输出”,那么在智能时代,它更应该是“沉浸体验”。尤其是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有更多可能性,把理论传播从“说给你听”,变成“带你亲历”。
让理论作品成为“可视化场景”
文本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在一个以视觉为中心的传播生态中,单一的文字表达已经难以支撑深度传播。影像技术的成熟让理论传播有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近年来,沉浸式纪录片的兴起,为理论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的系列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用“我”的第一视角,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细节反映大变化,生动讲述普通中国人与人民领袖在一起的温暖瞬间,与一般纪录片“解说词+画面”的表现手法不同,《我和我的新时代》没有配音、没有解说,只配了简单的背景音乐,全程都是“第一视角”“第一人称”展开,如同主人公就坐在你对面,甚至带着乡音,与你畅今话、忆往昔,真情流露的爱党爱国情怀,让人为之动容。这种方式让理论传播从“我讲你听”变成“我演你看”,最终实现“身临其境”“心领神会”。
未来,我们要善用场景重现的方式,让理论作品在一个动态、多维度的空间中呈现。比如,用微电影的方式描绘某一理论的历史背景,结合特定时代的文化氛围、人物活动及社会环境,帮助受众更好地感受理论背后的情感和社会脉络。通过情感化叙事与故事化讲述以及更加贴近受众的视角,让受众在观看、聆听、体验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用好AI时代的内容“炼金术”
过去,我们的理论传播强调“统一性”,但在个性化算法主导的信息环境下,千篇一律的传播方式,往往无法有效进入用户的兴趣圈层。AI智能推荐系统能够精准匹配用户需求,使理论传播从“大水漫灌”走向“滴灌入心”。
同时,AI技术,尤其是自然语言生成(NLG)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内容创作模式。从ChatGPT的推出到OpenAI团队官宣视频大模型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自动化、智能化、快速生成的内容生产能力,重构新闻生产业态,成为热门议题。通过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文本会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再者,AI还能通过对海量文献、新闻及社交媒体内容的智能分析,精准挖掘新视角、创新表达,使文章更具个性化色彩,更能触及不同层次受众的认知共鸣。在使理论生动化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动画,甚至结合自动生成的短视频或三维动态演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可感知。
更进一步,AI还能打造“数字化理论导师”,让虚拟主播、AI互动助手成为理论传播的“新代言人”。2022年两会期间,《工人日报》应用百度数字人晓晓,推出《两会晓晓说》,对多个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了报道,以其拟人化特征为基础的情感交互可以让受众感受到社交存在与人类温暖。虚拟主播和AI助手的应用,不受时间和场景限制,可以根据用户的提问提供即时回应,甚至调整语气和表达方式,以适应不同群体的沟通习惯,从而让理论传播更加精准有效。
让党的理论创新“落地生根”
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媒体传播生态具有新的思维方式和运行模式,对增强主流意识声浪,凝聚价值共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呈现出多维并进、立体传播的趋势。
首先,话语方式的全面升级能帮助理论传播从“高空理论”转变为“地面语言”。理论传播最怕“悬空”——太严肃、太学术、离现实太远,让人望而生畏。而真正有影响力的理论,往往是能“落地”的。我们不妨学学短视频平台的高点赞内容,为什么一条解释经济政策的视频能收获百万点赞?因为它用的不是复杂的术语,而是“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理论传播同样如此,我们需要用“青言青语”翻译“党言党语”,用“日常语言”解读“大政方针”。比如,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的《思想耀江山》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电视化的表达方式,通过演播厅访谈、纪实探访、专家解读、观众互动等多种形式,构建“典例故事+奋斗情感+理论阐释”三位一体的话语场,生动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实践。通过将宏观规划与微观实际相结合、高深理论与群众生活相结合、经典范式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这样的理论传播才能具备价值共鸣和价值引领效力。
再者,我们常说,理论传播要“进圈入群”,但问题是,如何进?如何入?首先我们就要让理论走进算法、嵌入社交,学会与算法共舞。今天,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从“搜索”变成“推荐”,如果我们的理论传播还停留在传统的“发布-等待”,那就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海洋里。我们需要利用平台的推荐机制,让理论内容更符合受众的喜好,让短视频、热点话题、社交讨论成为理论传播的天然“助推器”。因此,找准切入点十分重要。例如有关医疗、教育、住房的热点民生问题可与“共同富裕”关联,而人工智能、创新发明等话题则可与“科技强国”勾连。春节档爆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与《唐人街探案1900》就可以与“使命”“家国情怀”“家风”等理论相对应。乘上热点的“东风”,将事件升华为理论认知,在关注现象本身的同时,也给予了理论精华入脑入心的机会。
最后,在媒介融合时代,单一平台的传播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我们需要构建多层次、多触点的传播矩阵。例如,一篇优质的理论文章,不应仅限于报刊发表,而是应该通过短视频、直播、H5交互页面,甚至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方式实现全方位的传播。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传播链条上的关键节点——“二次传播者”。比如,我们可以构建理论传播的“内容共创机制”,鼓励知识型博主、青年学者、企业家等群体参与理论解读,让他们成为理论的“扩散节点”,带动更大范围的传播。
总而言之,当今理论传播如果不主动求变,就很难真正触及人民群众的思想。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工具,而我们的任务,就是用好这些工具,让党的科学理论真正“活”起来、“燃”起来。我们要相信,理论不仅可以是“学术高地”,也可以是“流量高地”;不仅可以是“书本中的知识”,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答案”。选择向新而行,是让理论传播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