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民营经济发展、优化城乡要素配置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韩庆祥: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韩庆祥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也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寻找到这些需要激活的“优秀因子”,需要运用哲学的高度抽象力概括出一般性和共性。具体说,可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激活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二是激活伦理道德中的精华精髓。三是激活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激活”的实质,就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主要需解决“认知”“主体”“方式”“目的”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认知问题”——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等,伦理道德中的精华精髓,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等与马克思主义有着高度契合性,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我们要以这样的深刻认知去激活“优秀因子”。其次,“主体”问题——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再次,“方法”问题——激活,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互作用、双向赋能、相互成就之方式实现的,要自觉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后,“目的”问题——激活“优秀因子”是为了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
摘编自《光明日报》
【蔡翠红:加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和合作】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蔡翠红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重塑全球治理体系,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间合作平台已开始推动人工智能治理框架的建立。然而,目前人工智能治理总体仍处于碎片化、阵营化等滞后状态,缺乏统一的全球协调机制。中国在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中支持在充分尊重各国政策和实践基础上,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并在规则制定、合作机制建设、实践推广等方面持续贡献力量。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与合作需要在规则协调、技术普惠、安全可控三大方面取得突破,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非成为技术垄断、数据壁垒和地缘政治竞争的工具。一是加快建立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推动多边规则协调。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下,各国应围绕人工智能伦理、数据治理、算法透明度、跨境监管等关键议题达成共识,减少政策分歧,避免治理碎片化。同时,需推动全球法律和标准的对接。此外,还需鼓励区域与双边人工智能治理合作,探索与不同国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工智能监管模式,构建更加灵活、多层次的治理体系。二是推动全球人工智能能力建设,促进技术普惠。加强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建设,通过联合国“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缩小全球数字鸿沟。三是强化全球人工智能风险治理,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国际社会需尽快建立人工智能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在军事、金融、医疗等关键领域完善技术安全评估、算法透明度审查和责任追溯机制,确保人工智能发展符合全球社会责任。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杨瑞龙:优化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环境与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指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政策的落地实施,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打破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如所谓的“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天花板”等。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妥善处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以我们既不能“民进国退”,也不能“国进民退”,而是应该构建一个“国民共进”的微观基础,即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基础,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实践中,支持国有经济发展比较理直气壮,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则显得政策落地有些不够。因此,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优化环境,而且需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确保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得到有效落实。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在客观上为民营经济可能带来发展空间。一方面,垄断行业的竞争性环节可以探索向民营资本公平开放,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新产业新领域在未来经济增长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推进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民营资本进入新业态、新领域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北京日报》
【黄汉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认为,城乡融合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前提是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关键在于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主要依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必须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主攻方向,聚焦人、地、钱、产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激活城乡发展内生动力,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乡村之间、农民群体之间“三大差距”,扎实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一是以促进人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二是以释放土地资源潜力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是以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载体,进一步构建县域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四是以硬建设和软服务为支持对象,进一步健全城乡公共资源一体均衡配置机制。五是以促进就业增收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增收长效机制。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