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教育强国建设、平台经济、育人模式变革、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立国: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立国认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资源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既包括人财物等物质基础,也包括政策导向。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要统筹处理供给与需求、公平与效率、存量与增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首先,供给和需求是高等教育布局的基本立足点,供给和需求主要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等供给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相一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其次,高等教育布局既是布局新高校和新学科的过程,也是对已有高校和学科进行调整优化的过程,前者是增量,后者是存量,两个方面紧密相关、相互作用。高等教育布局要扩大视野,优化配置资源,善于从增量和存量相结合的视角观察问题、提出发展方案和解决办法。再次,高等教育布局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考虑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与人才分布相匹配、相一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要考虑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和民族地区倾斜,保证高等教育布局的公平。最后,高等教育布局要发挥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政府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到位,解决好缺位、越位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就是要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和竞争机制。
摘编自《光明日报》
【蔡翠红:进一步释放平台经济的潜力和价值】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杨伟国,首都经贸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杨芳指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在宏观层面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在行业层面引导良性竞争、在微观层面保障从业人员权益、在国际竞争中激励科技创新,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规范发展,进一步释放平台经济的潜力和价值。第一,要加速数实融合,构筑数字经济引擎。平台经济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互补与重构,进而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相结合,可以产生显著的互补效应。平台经济还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升级与跃迁。第二,要完善竞争机制,构建健康生态环境。为稳固或扩大市场份额,不少平台倾向于通过“低价补贴”乃至“全网最低价”等手段,吸引并留住用户。这种过度低价竞争和“烧钱”行为,不仅使企业盈利空间受到压缩,还可能引发多重风险。只有多管齐下完善竞争治理机制,才能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市场生态。第三,要守护权益公平,完善新型劳动关系。平台经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维度上产生深刻影响,也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重组与演进。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明确平台、劳动者与政府之间的责任分工,健全社保、薪酬及休息休假等制度保障,如探索灵活就业平台代缴或联合缴纳“五险”试点;强化人文关怀,推广弹性化管理和温情化运营,减少单纯依赖算法监控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等等。第四,要激励创新驱动,塑造国际竞争优势。鼓励平台企业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要在构建数字话语权、形成数字空间疆域、塑造数字软实力三个方面着力,基于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平台,积极参与乃至引领国际数字经济治理和标准建设。
摘编自《解放日报》
【唐远清:积极应对AI带来的机遇挑战,系统化推进育人模式变革】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唐远清指出,当生成式AI能够完成课程作业、论文初稿、编写代码等任务时,大学教育站在了重塑育人模式的十字路口,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AI为高等教育带来诸多机遇。另一方面,AI也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师资能力要求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新要求。AI赋能的教育是文化、劳动力和技术之间的深层次协同变革,凸显了人才需求及育人模式的巨大变化。因此,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变革组织架构与教育模式,建设高质量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重塑、优化教育资源与平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当务之急。应积极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加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相关课程,并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前沿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加强对AI相关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教师的AI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完善评价体系,释放创新活力,倡导过程性智能评价,通过采集学生课堂互动、实习实践等全流程数据,更真实反映学生成长轨迹。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使专业设置与技术进步同频共振,确保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与适应性。更要注意的是,AI浪潮下的人才培养不能止步于工具理性,更需价值理性的引领,需警惕滑入“技术至上”陷阱。在传授AI相关技能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科技伦理建设,将科技伦理、哲学思辨、人文修养、艺术审美等纳入必修课。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李世杰、刘倩:推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新型生产关系变革】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世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刘倩表示,如何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创新配置各类农业生产要素,推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新型生产关系变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正成为重要议题。从实践来看,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互补优势,统筹规划其培育发展,推动其数字化转型。同时,健全多元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农业经营体系扶持政策,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二是筑牢乡村智能化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一方面,要统筹推进智慧农业发展,鼓励企业研发农业专用传感器等新型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打造国家数字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数据分析系统,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三是积极提升农村数字人力资本,打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引进和持续培育懂数字化与农业技术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加快推进数据资源、应用场景、智能装备及机构队伍建设,提升农民数字化意识及技能,缩小二次数字鸿沟。四是完善多层次农业农村数据部门协同体系,加快数据要素标准化流通及应用。加快培育农村数据经纪人、多类型数据商及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等产业生态,构建数字农业生态系统,整合农业数据和服务提供商,促进创新合作。五是健全农业农村数据收益分配机制,助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优化资源配置与收益分配,设立数据要素激励措施,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